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包敏新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4880895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1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0318839.4,技术领域涉及:G06F30/23;该发明授权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是由包敏新;李汉周;金智荣;黄越;杲春;王进涛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3-2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实际页岩油藏特征及岩心、测井及流体测试资料获取储层相关参数;步骤S2,建立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页岩油储层压裂井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型;步骤S3,进行压裂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步骤S4,进行关井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步骤S5,进行压裂返排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本发明综合考虑渗透压及热流固化耦合效应,预测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的压裂及开发动态,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页岩油藏压裂优化提供指导。
本发明授权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高粘土含量页岩油储层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根据实际页岩油藏特征及岩心、测井及流体测试资料获取储层物性参数;获取页岩油储层裂缝几何信息,将油藏中的裂缝作为油藏内边界进行降维处理,建立油藏几何模型,然后采用三角形网格对油藏几何模型进行几何剖分形成离散单元; 步骤S2,建立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页岩油储层压裂井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型;包括: 步骤S21:分别建立基质和裂缝油水两相控制方程: 基质水相控制方程为: 基质油相方程为: 裂缝水相方程为: 裂缝油相方程为: 其中,km为基质渗透率; kf为裂缝渗透率; krwm基质水相相对渗透率; krom基质油相相对渗透率; krwf裂缝水相相对渗透率; krof裂缝油相相对渗透率; Swm为基质含水饱和度; Swf为裂缝含水饱和度; Pom为基质油相压力; Pof为裂缝油相压力; ρom为压力Po下基质中的油相密度; ρwm为压力Po下基质中的水相密度; ρof为压力Po下裂缝中的油相密度; df为缝宽; Cw为水相综合压缩系数; Co为油相综合压缩系数; φf为裂缝孔隙度; φm为基质孔隙度; μw为水相流体粘度; μo为油相流体粘度; π为渗透压; C为盐浓度; Eop为半透膜的效率; 步骤S22:建立盐离子运移控制方程; 步骤S23:建立应力场控制方程,应力场控制主要由平衡方程、本构方程、位移方程控制,各项同性线性热弹性材料的本构方程为: σ′ij=2Gεij+λεkkδij-K′αTTδij-αBpδij 式中,σ′ij为应力张量,表示一点的应力状态,Pa;εij为应变张量,无量纲;λ为拉梅常数,Pa;G为剪切模量,Pa;K′为体积弹性模量,Pa;αB为Biot系数,无量纲;p为平均孔隙压力,Pa; p′=Swpw+Sopo=Swpo-pc+Sopo=po-Swpc 由Terzaghi提出,Skempton修正的有效应力计算公式为: σ′=σ-αBp 准静态的平衡微分方程为: σ′ij,j+Fi=0 应变与位移的关系为: 式中εij为应变张量; 应力场方程使用固体力学接口,输入相应参数即可; 步骤S24:建立温度场控制方程,由能量守恒定律,得温度场控制方程为: 式中,ρCpeff为岩体的有效比热容,λeff为岩体的有效热导率,ηeff为流体有效热对流系数,Cs,Co,Cw分别为岩石骨架,油,水的比热容,λs,λo,λw分别为岩石骨架,油,水的导热系数; 步骤S25:使用COMSOLMultiphysic软件进行求解; 步骤S3,进行压裂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 步骤S4,进行关井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 步骤S5,进行压裂返排过程的储层开发动态参数预测模拟。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其通讯地址为: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文汇西路1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