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孙海峰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申请的专利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406360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29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1032874.6,技术领域涉及:G01B11/02;该发明授权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是由孙海峰;沈利荣;王树震;邓忠文;李小平;杨敏;刘彦明;姚鑫;杨克元;刘智惟;王之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8-2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测距精度低的问题,其方案是:通过稳频激光器产生一束通信测距一体化光束,并通过分光棱镜将其分为参考端和测量端光束;将参考端光束通过参考偏振片发生干涉并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为参考端电信号;将测量端光束通过偏振分光棱镜分为频率不同的两束光,再将其分别通过参考角反射镜和测量角反射镜反射到测量偏振片上发生干涉,并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为测量端电信号;对参考端和测量端的电信号进行相位解算得到两路正余弦信号;利用这两路信号算出相位的整数和小数部分,再通过相位算出物体的相对位移。本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测距精度,可用于卫星通信与测距一体化。
本发明授权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外差干涉系统的通信测距一体化目标位移测量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稳频激光器、分光棱镜BS、偏振分光棱镜PBS、参考角反射镜Pr、测量角反射镜Pm、参考偏振片PA1、测量偏振片PA2、光电转换器件PT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其特征在于,实现步骤包括如下: 1通过稳频激光器产生两束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正交偏振光E1t和E2t,并将频率为f2的光束作为载波通过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对基带数据dt进行调制,得到调制后的光束E2′t,再将其与频率为f1的光束E1t合成一条光束E发出; 2将合成光束E通过分光棱镜BS传输的路径分为测量端和参考端,即将通过透过分光棱镜BS继续向前传输的光束Er作为参考端,将通过分光棱镜BS发生反射后垂直向下传输的光束Em作为测量端; 3将参考端光束直接通过参考偏振片PA1进行干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件PT得到参考端电信号fr; 4获得测量端电信号fm: 4a将测量端光束直射到偏振分光棱镜PBS,以把光束E中分为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正交光束; 4b将频率为f1的光束传输至固定不动的参考角反射镜Pr,再反射回到偏振分光棱镜PBS;将频率为f2的光束传输至可移动的测量角反射镜Pm,得到频率变为f2±△f的光束再将其反射回偏振分光棱镜PBS,其中;为多普勒频移影响产生的频差,v为测量角反射镜Pm的移动速度,λ为稳频激光器发出激光的波长; 4c将返回偏振分光棱镜PBS的两光束经过测量偏振片PA2进行干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件PT转换,得到测量端电信号fm; 6通过编程在FPGA内部产生的两路正交信号sin和cos,并将其分别与参考端和测量端电信号fr和fm进行混频,得到四路混频信号sinA1、cosA1、sinB1和cosB1; 7将混频信号sinA1与cosA1,sinB1与cosB1再分别进行混频,并将混频结果在FPGA内部进行低通数字滤波,得到两路正弦信号sinA3和sinB3; 8将上述四路混频信号sinA1与cosA1,sinB1与cosB1再分别进行平方后做差,然后在FPGA内部进行低通数字滤波,得到两路余弦信号cosA3和cosB3; 9将两路正弦信号sinA3、sinB3和两路余弦信号cosA3、cosB3信号在FPGA内部进行相位解算,得到两路正余弦信号sinC和cosC; 10根据两路正余弦信号sinC和cosC计算出待测目标间的相对距离; 10a将两路正余弦信号sinC和cosC通过四细分辨相的相位处理方法计算出相位的整数部分; 10b将两路正余弦信号相除得到信号tan,并通过cordic算法求得到相位的小数部; 10c将相位小数部分与相位整数部分相加得到整体相位值通过整体相位值解算出相对距离s。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其通讯地址为:710071 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