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侯晶晶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651726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2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11962670.1,技术领域涉及:H02J3/32;该发明授权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是由侯晶晶;李延;崔一尘;曾之俊;孟尚虎;郭涵;李硕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12-30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改变了火电机组控制系统原有与储能系统参数无关的控制逻辑,并建立AGC指令的预测机制,火电机组控制系统与储能控制系统建立实时地双向通讯机制,协调控制,充分发挥互补作用;建立了火电机组的稳调模式和超调模式,储能系统的调频模式和自恢复模式,最大化火电机组出力的同时,实现了储能系统不同荷电状态下的不同功率的调节及容量自恢复,突破了火电机组的爬坡限制,突破了储能系统的调频限制,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寿命,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双向调频能力,进而提高了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的联合调频能力。
本发明授权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火电储能联合调频及容量自恢复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火电机组控制系统和储能控制系统分别接收电网调度中心经发电厂远程终端单元下发的AGC指令,以及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的运行数据,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接收到的AGC指令计算预测AGC指令,根据公式ΔPA=PAGC-PAGC-1计算当前AGC指令的更新幅度;根据AGC指令的历史数据库,建立AGC指令的预测机制,根据公式ΔPA预=PAGC预-PAGC计算预测AGC指令的更新幅度;设置二次调频死区Pd,Pd的取值小于等于火电机组额定功率的0.3%;若更新幅度的绝对值小于Pd,则为微指令,若Pd≤更新幅度的绝对值≤Pmax,则为中指令,若更新幅度的绝对值>Pmax,则为大指令;根据公式ΔP=PAGC-PG,计算当前AGC指令的调频需求偏差;判断储能系统的SOC; 步骤2、火电机组控制系统改变原有与储能系统参数无关的控制逻辑,根据ΔPA、ΔPA预、ΔP、储能系统的SOC、火电机组的PG进行计算,并向火电机组发送主调频需求指令P主,以实现主调频;火电机组控制系统与储能控制系统建立实时地双向通讯机制,火电机组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储能系统的SOC,储能控制系统实时获取火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储能控制系统根据ΔPA、ΔPA预、ΔP、储能系统的SOC、火电机组的PG进行计算,并向储能系统发送次调频需求指令P次,以实现次调频; 步骤3、火电机组接收到主调频需求指令后,通过调节锅炉或汽机参数,使火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响应主调频需求指令,并向储能控制系统实时发送发电机功率,同时实时接收储能控制系统发出的SOC、储能输出功率,火电机组的调频分为稳调模式和超调模式,稳调模式下,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联合出力满足AGC指令的需求,超调模式下,最大化火电机组出力的同时,使储能系统的容量得到恢复;储能系统接收到储能控制系统的次调频需求指令后,通过控制变流器参数,响应次调频需求指令,储能系统的调频分为调频模式和自恢复模式,其中,储能系统的调频模式和火电机组的稳调模式同步,储能系统的自恢复模式和火电机组的超调模式同步; 步骤4、在火电机组与储能系统联合调频的过程中,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联合调频始终满足AGC指令的调频需求,同时,确保储能系统具备适宜的双向调频能力;执行完一个AGC指令后,进行调频性能的计算,为了定量描述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联合调频的效果,定义调频性能指标M,M=,并设置M的调频限值M0,M越小,火电机组和储能系统协同响应AGC指令的偏差越小,其调频效果越好;当M>M0时,重复步骤1-步骤4,当M<M0时,调频结束; 其中,ΔPA为AGC指令的更新幅度,PAGC为当前AGC指令,PAGC-1为上一次AGC指令,ΔPA预为预测AGC指令的更新幅度,PAGC预为预测AGC指令,ΔP为当前AGC指令的调频需求偏差,PG为火电机组实时的输出功率。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3层3017D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