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冯强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及其应用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20172229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26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660779.8,技术领域涉及:B66B17/04;该发明授权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及其应用方法是由冯强;汤毅;倪志海;曹晓程;朱杰克;刘潇晗;朱进林;计豪丰;姜慧娜;邓国华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5-22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及其应用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及其应用方法,本发明的吊装机构通过失重监测模块、伸缩装置和升降平台的精准控制,实现了吊装过程的高安全性与稳定性。其自动调节吊装方向、防止下坠的功能,配合液压系统精确控制平台高度,极大提升了作业的效率与精度。此外,绳索导向件和升降平台的设计增强了稳定性,确保了在狭小管井内货物的安全运输。该装置能充分利用建筑中的管井作为材料和小型设备的运输通道,缓解了垂直运输的压力,具有多功能性和灵活性,同时能解决吊装作业中的安全隐患和操作难题。
本发明授权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及其应用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竖井内的智能吊装机构,用于在狭小的管井内运载货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架(100)、伸缩装置、吊钩(400); 所述矩形框架(100)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门体(101),通过所述门体(101)将货物放入所述矩形框架(100)内; 所述伸缩装置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100)的左右两侧,当吊装过程中突然发生下坠时,通过伸缩装置架设在楼板上; 所述吊钩(400)采用多个,均匀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100)的顶部,设置于竖井上方的起重机构通过钢丝吊绳连接所述吊钩(400)将所述矩形框架(100)吊装至狭小管井内; 其中,所述吊钩(400)上设有失重监测模块,所述失重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吊钩(400)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所受的力,当监测到所述吊钩(400)所受的力低于阈值时,判定为存在异常情况,并将监测数据发送给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伸缩装置打开架设在楼板上防止继续下坠; 所述矩形框架(1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打开的侧开门(103),用于从侧面辅助运载货物移出矩形框架(100); 所述伸缩装置包括结构相同的上伸缩装置(200)和下伸缩装置(300)各一对; 一对所述上伸缩装置(200)分别对称设置于矩形框架(100)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侧开门(103)的上方,包括上伸缩板(201)和上液压杆(202),所述上液压杆(202)与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所述上液压杆(202)的外伸,推动所述上伸缩板(201)旋转伸展打开或收缩关闭;一对所述下伸缩装置(300)分别对称设置于矩形框架(100)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侧开门(103)的下方,包括下伸缩板(301)和下液压杆(302),所述下液压杆(302)与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所述下液压杆(302)的外伸,推动所述下伸缩板(301)旋转伸展打开或收缩关闭; 所述上伸缩板(201)和下伸缩板(301)伸展打开后的覆盖面积大于管井面积,同时确保伸展后的所述上伸缩板(201)或下伸缩板(301)在其垂直方向的边缘投影线至楼板的距离至少大于5cm; 通过设置节拍控制器对所述上伸缩装置(200)与所述下伸缩装置(300)的运动进行协调控制,使得所述上伸缩装置(200)与所述下伸缩装置(300)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交替伸展打开与收缩关闭,用于避让竖井内的障碍物; 所述上伸缩板(201)和下伸缩板(301)最大转动后的外翻角度为90°,当控制系统检测为存在异常情况,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上伸缩板(201)和下伸缩板(301)同时伸展打开,即在伸展打开后与原运动路径垂直,使得矩形框架(100)在下坠过程中,所述上伸缩板(201)和下伸缩板(301)能够及时撑设在竖井内的就近楼板或障碍结构上,起到阻挡和限位作用,防止矩形框架(100)继续下坠; 另外,当管井结构受限无法打开门体(101)或需要从侧开门(103)运输时,通过上伸缩板(201)或下伸缩板(301)与楼板相接,使所述上伸缩板(201)或下伸缩板(301)形成运输坡道,便于货物拖出。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北路1430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