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颜秉宇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6875907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30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0783352.8,技术领域涉及:C22C38/04;该发明授权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是由颜秉宇;王爽;胡海洋;王勇;孙殿东;胡昕明;欧阳鑫;张瀚宁;王储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6-2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涉及双相不锈钢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C:0.02%~0.10%,Mn:1.1%~1.9%,P≤0.010%,S:0.005%~0.015%,Ni:2.0%~3.5%,Cr:13.9%~16.9%,Mo:0.20%~0.75%,N:0.001%~0.030%,Cu:0.001%~0.010%,Zr:1pm~10ppm,V:0.001%~0.010%,Ti:0.001%~0.015%,Mg:0.001%~0.010%,Ce:5ppm~15ppm,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不但解决了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易产生边裂及表面裂纹的问题,提高了表面质量;而且易于加工成型,机械性能优异。
本发明授权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宽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为: C:0.04%~0.10%,Mn:1.1%~1.9%,P≤0.010%,S:0.005%~0.015%,Ni:2.0%~3.5%,Cr:14.2%~16.9%,Mo:0.20%~0.75%,N:0.001%~0.028%,Cu:0.003%~0.009%,Zr:1pm~10ppm,V:0.001%~0.010%,Ti:0.001%~0.015%,Mg:0.003%~0.009%,Ce:5ppm~15ppm,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成品钢板规格为宽4500~5000mm,厚6~60mm;成品钢板平均力学性能为:室温拉伸屈服强度≥392MPa,室温抗拉强度≥550MPa,室温延伸率≥20%;高温拉伸屈服强度≥311MPa,高温抗拉强度≥455MPa,室温为15~30℃,高温为320℃;-30℃冲击功≥54J,裂纹废品率≤1%; 该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冶炼:按上述成分冶炼; 步骤2铸坯: A浇铸: 破真空后采用连铸机浇铸,堆垛缓冷时间24~48h,400℃以下解垛; B电渣重熔: 以连铸坯为电极进行厚度200~500mm电渣坯的生产,电渣重熔过程中的电流为6000~30000A,电压为70~120V,渣厚150~260mm,熔速800~1190kgh; 步骤3铸坯加热: 将修磨及喷涂抗氧化涂料的铸坯送入加热炉内进行加热,喷涂厚度为0.22~0.28mm,铸坯依次经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处理后出炉; 板坯厚度≤300mm,预热段温度为700~850℃; 300mm<板坯厚度≤400mm,预热段温度700~860℃; 400mm<板坯厚度≤500mm,预热段温度700~900℃; 所有厚度板坯加热段温度区间为1200~1220℃;均热段温度区间为1180~1250℃; 板坯在加热炉内的均热段时间3.6~3.9h; 步骤4高压水除鳞: 开轧前用高压水对出炉后铸坯进行除鳞3~10s,轧制时控制轧辊冷却水流速为200~500m3h; 步骤5轧制: A粗轧阶段: 开轧温度为1180~1200℃,首道次轧制压下率18~25%,继续轧制时,粗轧阶段后续道次压下量12~20%,辊道速度为45~65rmin,轧制道次5~9次; B精轧阶段: 精轧开轧温度1065~1072℃,转钢后进行精轧,终轧温度950~975℃,当道次压下量不足5mm时,按5mm压下量控制; 轧制压下率10~18%,辊道速度为20~40rmin; 步骤6调质处理: 淬火温度960℃~1000℃,保温时间5.2~5.8minmm;回火温度680℃~780℃,保温时间1.5~7.0minmm。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鞍钢厂区;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