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吹吸机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单管吹吸机,其包括机身、气流产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吹吸管。气流产生装置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气流产生装置能转动地安装到机身通过使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机身转动而使单管吹吸机在吸风模式和吹风模式之间转换。在吸风模式,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吹吸管的第一端流体连通,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收集装置的连接接口流体连通;在吹风模式,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吹吸管的第一端流体连通。在本发明的单管吹吸机中,吹吸共用一管,吹吸切换无需拆下吹吸管互换,只需使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机身转动一定角度就可实现吹吸切换。人机交互好,改善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主权项:1.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收集装置,用以收集从所述出风部吹出的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所述握持部沿第一轴线纵长延伸,所述吹吸管沿第二轴线纵长延伸,所述蜗壳转动以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形成的夹角度数始终不变,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进风部流入所述蜗壳的内腔内,并自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内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的进风部内,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

全文数据:吹吸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户外园艺类电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单管吹吸机。背景技术在一些现有的吹吸机中,通过将吹吸管分别拆下再互换装配来实现吹吸切换。在这种方案中,在用户使用中需要拆卸吹吸管,操作性差,人机差,使用不方便。发明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态,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管吹吸机,在吹吸转换时,不必拆卸吹吸管,且吹吸切换操作简单、气流量损失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进风部流入所述蜗壳的内腔内,并自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内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内,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部沿第一轴线纵长延伸,所述吹吸管沿第二轴线纵长延伸,所述蜗壳转动以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形成的夹角度数始终不变。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或者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始终不变。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所述风扇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入风侧和平行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出风侧,在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正上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侧的前方;在吸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前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侧的正下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吹吸机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所述独立整体结构能够整体相对于所述握持部进行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拨杆,所述吹吸管包括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吸风模式向所述吹风模式切换时,所述拨杆控制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部相脱离,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向所述吸风模式切换时,所述拨杆控制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部相脱离。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或者所述吸风位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身包括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机身进风部和安装所述吹吸管的吹吸管连接部,所述机身进风部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下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开口流入至所述蜗壳的内腔,并自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内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的内腔,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部和所述主机壳体一体设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吹吸管延伸的方向上贯通设置有前端开口及后端开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至少部分向后延伸并暴露于所述后端开口的外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出风部的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风部的正下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管吹吸机,其包括:机身;用于产生气流的气流产生装置,其与所述机身连接;用于收集碎片的收集装置;以及吹吸管,其连接到所述机身,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能转动地安装到所述机身,通过使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所述机身转动而使所述单管吹吸机在吸风模式和吹风模式之间转换,在所述吸风模式,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流体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所述收集装置的连接接口流体连通;在所述吹风模式,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流体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部的进风通道在与其进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出风部的出风通道在与其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为直管,所述吹吸管的第二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倾斜的倾斜开口。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身还包括机身进风部,在所述吹风模式,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机身进风部流体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吸风模式,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直接接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所述收集装置的连接接口直接连通;在所述吹风模式,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直接连通,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机身进风部直接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风扇;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管吹吸机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蜗壳转动的转动驱动部,所述转动驱动部连接到所述蜗壳并从所述机身露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吸风模式,所述进风部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的外周套接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吹风模式,所述出风部通过形成于所述出风部的卡槽卡接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部包括内管、外固定部和限定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固定部之间的卡槽,在所述吹风模式,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的周壁卡接于所述卡槽。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管吹吸机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在其中间位置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所述拨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吹吸管,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从所述机身露出,通过拨动所述拨杆的第二端而使所述拨杆相对于所述机身转动,所述拨杆的第一端带动所述吹吸管接近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地移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管吹吸机还包括用于使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转动和所述吹吸管接近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轴向移动联动的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包括曲柄连杆机构和槽轮机构。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将连续转动转换为所述吹吸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槽轮机构将所述连续转动转换为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所述机身的间歇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连杆、转盘、凸杆和联动件,所述连杆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吹吸管,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转盘的偏心位置,所述转盘可转动地安装到所述机身并包括圆弧面所述凸杆固定到所述转盘,所述联动件固定到所述气流产生装置,所述联动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圆弧面配合的第一滑动面、第二滑动面和用于与所述凸杆接合的凹槽。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管吹吸机还包括转换辅助装置,所述转换辅助装置绕着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旋转轴设置,所述转换辅助装置包括能量蓄积部,在所述单管吹吸机在所述吸风模式和所述吹风模式之间转换时,所述能量蓄积部抵抗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重力施加的绕着所述旋转轴的转矩地蓄积能量,该蓄积的能量能够辅助所述气流产生装置沿着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重力施加的绕着所述旋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能量蓄积部为弹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为扭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扭簧绕着所述旋转轴设置,所述转换辅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扭簧限位部和设置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抵压部,在所述单管吹吸机从所述吸风模式向所述吹风模式转换时,所述抵压部抵压所述扭簧的一个臂部而在所述扭簧中蓄积能量;在所述单管吹吸机从所述吹风模式向所述吸风模式转换时,所述扭簧中蓄积的能量辅助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并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收集装置,用以收集从所述出风部吹出的异物;所述进风部包括供外界气流进入至所述蜗壳的内腔内的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能够与所述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吹风位置,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对;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接合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握持部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70度~110度,使得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或者处于所述吸风模式。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吸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吹风模式,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逆时针转动90度;当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顺时针转动90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所述旋转轴A在所述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所述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包括形成有所述管口的第一子吹吸管及设置在所述管口和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之间的第二子吹吸管,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可操作地在轴向上进行位移,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具有接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二位置,当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第二子吹吸管与所述出风部相对;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第二子吹吸管与所述进风部相接合。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下,所述管口的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A之间的轴向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拨杆,所述拨杆枢转的连接到所述机身。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组件能够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或者处于所述吸风位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机身和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之间的转换辅助装置,所述转换辅助装置包括与所述机身相连接的第一固持部、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相连接的第二固持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固持部和所述第二固持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拉伸状态;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时,所述弹性部利用其回复力并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配合,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换辅助装置为拉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当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位置和所述吸风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电机相对所述风扇不转动,所述电机相对于所述机身能够处于转动状态。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身包括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内外镂空的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吹风模式下,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上贯通设置有前端开口及后端开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至少部分向后延伸并暴露于所述后端开口的外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收集装置,用以收集从所述出风部吹出的异物;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吹风位置,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对;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接合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部和所述主机壳体一体成型设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电机包括电机本体、伸出于所述电机本体的电机输出轴,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蜗壳与所述吹吸管可操作地相对移动,以使得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所述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轴线和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基本重合,在吹风模式下,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部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所述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所述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入风侧和平行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出风侧,在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正上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吹风模式下,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风部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管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正前方,所述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轴线、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以及所述吹吸管的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吸风模式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扇的出风侧的正下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口在与进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至少部分遮蔽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外围的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吹风模式下,所述开口与所述进风部流体连通,所述蜗壳通过旋转轴A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主机壳体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和进风部绕旋转轴A错开90度设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吹风模式下,所述电机本体位于所述旋转轴A的下方;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所述旋转轴A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出风部的收集装置,用于收集自所述吹吸管的管口向内流进的异物,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机身的下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蜗壳绕所述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进行转动,以带动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或所述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拨杆,所述吹吸管包括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所述拨杆可操作地带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在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当所述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驱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或者所述吸风位置。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以旋转轴A’相对所述握持部枢轴设置,且所述吹吸管能够在吹风位置和吸风位置之间转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连接所述机身并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将气流吸入的异物导出的出风口,所述风扇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入风侧和平行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出风侧,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入风侧形成进风通道,所述出风侧至所述管口形成出风通道;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并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吸风模式下,所述管口至所述入风侧形成吸尘通道,所述出风侧至所述出风口形成出尘通道;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吹吸管枢转设置,所述蜗壳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以使得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吸尘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或者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尘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出风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逆时针或者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风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垂直的方向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风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吸尘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所述出尘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吸尘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尘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吸尘通道的延伸方向配置为自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所述出尘通道配置为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管吹吸机,其能够有效降低吸风模式下的异物堵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所述主机壳体至少部分包覆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外围,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电机包括电机本体、伸出于所述电机本体的电机输出轴,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收容所述离心风扇的所述蜗壳能够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所述蜗壳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在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角度;在吸风模式下,所述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心风扇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入风侧和平行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出风侧,在吹风模式下,所述管口位于所述出风侧的正前方;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管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正前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独立整体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到所述主机壳体上。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出风部的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位于所述机身的下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绕旋转轴A错开90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吹风模式下,所述电机本体位于所述离心风扇的下方;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电机本体位于所述离心风扇的后侧。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口在与进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电机包括电机本体、伸出于所述电机本体的电机输出轴,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并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收容所述离心风扇的所述蜗壳能够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所述蜗壳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在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角度;在吸风模式下,所述出风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角度为90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吸风模式下,所述电机本体、所述离心风扇、所述吹吸管在轴向上依次排布。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管吹吸机,其能够兼顾吹风效率及吸风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连接所述主机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其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所述蜗壳与所述吹吸管可操作地相对移动,以使得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在吹风模式下,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外部气流能够从所述间隙进入所述吹吸管内。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设置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外围的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机身还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吹风模式下,所述开口和所述进风部流体连通。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独立整体结构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开口流入所述蜗壳内,并自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内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内,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和所述出风部在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一端在与出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管为分段式,其包括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子吹吸管及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二子吹吸管,所述第二子吹吸管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一端形成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可操作地相对于所述第一子吹吸管在轴向上产生位移,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具有接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能够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的吹吸转换机构。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吹吸管枢转连接。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驱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处于吹风位置或者吸风位置。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人机使用舒适度改善的单管吹吸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其设有靠近所述蜗壳的第一端,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为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蜗壳的进风部或者出风部远离预设距离,且能够联动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至所述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或者转动至所述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当所述蜗壳由所述吹风位置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联动装置能够联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部相对;当所述蜗壳由所述吸风模式下转动至所述吹风模式下,所述联动装置能够联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部相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带动所述吹吸管相对所述蜗壳进行轴向移动以形成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蜗壳的进风部或者所述蜗壳的出风部相远离预设距离。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联动装置联动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所述联动装置能够继续运作并带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向所述蜗壳的出风部方向位移预设距离;当所述联动装置联动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联动装置能够继续运作并带动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向所述蜗壳的进风部位移预设距离,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和所述蜗壳的进风部密封接合。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联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独立整体结构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连杆、枢转的安装到所述机身的转盘、以及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固定连接的联动件,所述转盘还设有能够与所述联动件相接合以驱动所述联动件转动的凸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枢转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枢转连接;所述连杆和所述转盘构成曲柄连杆机构以将所述转盘的转动转换为所述吹吸管的轴向移动,所述转盘、所述凸杆以及所述联动件构成槽轮机构,以将所述转盘的连续转动通过所述凸杆和所述联动件的接合转换为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的间歇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联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由所述吹风模式下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或者由所述吸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吹风模式,所述转盘的转动角度大于所述联动件联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的角度。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件包括与所述转盘的外周面适配的第一滑动面和第二滑动面、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面和所述第二滑动面之间的开槽,当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下,所述转盘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面相对;当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所述转盘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滑动面相对。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盘转动并带动所述凸杆与所述开槽自接合转换到脱开,所述联动件的第一滑动面和所述转盘的外周面相对滑动时,所述凸杆和所述开槽脱开;所述凸杆接合至所述开槽中,所述转盘带动所述联动件周向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凸杆与所述开槽脱开,所述转盘能够继续转动预设距离,并通过所述连杆的一端带动所述吹吸管向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方向移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盘包括至少部分凸伸出所述机身的防转插头,所述联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防转插接头相适配连接的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带动所述转盘周向转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组件包括凹设有收容腔室的手轮及配置在所述收容腔室内并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方向凸伸的底座,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防转插接头适配的防转插接口,所述防转插接头为扁方结构,所述防转插接口为扁方凹槽。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还包括能够将所述气流产生装置限位在所述吹风位置或者限位在所述吸风位置的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操作组件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有锁销的锁紧件,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能够与所述锁销进行锁紧配合以将所述吹吸机锁定在相应工作模式下的凹槽,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驱动所述锁销和所述凹槽分离或者锁紧,以实现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转换。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紧件和所述操作组件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能够施予所述锁紧机构与所述凹槽锁紧的回复力。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件包括基部及设置于所述基部上的配合部,所述锁销位于所述基部的自由端,所述操作组件还设有能够与所述配合部配合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能够抵推所述配合部,以驱动所述锁销与所述凹槽相脱离。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组件包括供按压的外露按压部,所述作动部和所述外露按压部一体成型,所述外露按压部受外力作用的同时,所述作动部能够相对所述主机壳体位移并顶推所述配合部,实现所述凹槽和所述锁销分离。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作动部相对所述主机壳体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配合部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部面向所述作动部的一端形成有作动面,所述作动面为倾斜的斜面。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装置带动所述蜗壳发生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电机能够处于带动所述风扇进行旋转的状态。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单管吹吸机,吹吸切换方便且主机壳体、蜗壳的体积较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风扇包括轮盘和围设在所述轮盘周向上的若干叶片;吹吸管,连接所述机身并具有连通外界并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所述主机壳体至少部分包裹于所述蜗壳的外围,且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所述风扇的旋转中心到所述蜗壳的内壁的最大距离为L1,所述风扇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叶片边缘的距离为L2,所述距离L1和所述距离L2的比值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距离L1和所述距离L2的比值大于等于1.8且小于等于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蜗壳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1,所述风扇的高度为W2,所述最大距离W1和所述高度W2的比值为大于1。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壳包括螺旋部、吼部及形成于所述螺旋部起始端和所述吼部之间的蜗舌,所述蜗舌和靠近所述蜗舌的所述叶片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风扇的直径的比值为0.08~0.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舌和靠近所述蜗舌的所述叶片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所述风扇的旋转中心到所述蜗壳的内壁的最大距离为L1的比值大于等于0.0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在吹风模式下,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一端之间具有供外部气流进入所述吹吸管内的间隙。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一端在与出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一端在与出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5。在本发明的单管吹吸机中,吹吸共用一管,吹吸切换无需拆下吹吸管互换,只需使气流产生装置相对于机身转动一定角度就可实现吹吸切换。人机交互好,改善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单管吹吸机,该单管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单管吹吸机,该单管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图2A示出了图1A中的单管吹吸机的蜗壳的进风部与吹吸管的连接方式;图2B示出了图1B中的的单管吹吸机的蜗壳的出风部与吹吸管的连接方式;图3A和图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单管吹吸机,其中,省略了部分结构以示出联动装置;图4A至图4F示出了本发明的联动装置的动作过程。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的机身的部分结构。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转换辅助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蜗壳的截面图。图8A和图8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在图8A中,单管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在图8B中,单管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局部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联动装置带动气流产生装置转动90度后的局部剖视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吹吸机去掉吹吸管和供电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组件及锁紧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操作组件及锁紧机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操作组件和锁紧机构的部分分解图。图15是图14所示部分分解图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16是图12所示结构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吹吸机处于吸风模是下的后视图。图18是图17所画圈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理解,这些具体的说明仅用于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本发明,而不用于穷举本发明的所有可行的方式,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第一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的整体结构。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清理花园中的落叶和碎树枝的单管吹吸机有时简称为“吹吸机”100,其包括机身1、吹吸管2和气流产生装置3。具体的,吹吸机100可以利用吹风功能将散落的树叶集中起来,也可以利用吸风功能把树叶吸入指定的垃圾收集装置,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因此吹吸机100至少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当吹吸机100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吹吸机1执行吹风功能,而当吹吸机100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吹吸机1执行吸风功能。因此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吹风模式如图1B,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吸风模式如图1A。吹吸机100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可选择地在吹风模式或者吸风模式下工作。吹吸机100整体沿图1A和图9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延伸,定义该方向为轴向。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如图1A和图9所示,在轴向上,将吹吸管2远离气流产生装置3方向定义为前方,相对的另一侧定义为后方,图纸的上方定义为上方,图纸的下方定义为下方。左侧和右侧可参图17,上述定义仅为了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如图1A~图2B,图9~图11所示,机身1包括握持部手柄11、与握持部11连接的主机壳体10。其中,握持部11和主机壳体10可以一体设置,当然也可以分体设置。主机壳体10设有吹吸管连接部12和机身进风部13。在图示的示例中,机身进风部13位于握持部11附近,机身进风部13包括连通外界的开口130。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安装到吹吸管连接部12,吹吸管2的第二端在轴向上与第一端21相对,并形成有用于进风和出风的管口22。如图1A和1B所示,该管口22优选相对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中心轴线倾斜,即该管口22所在的平面不是垂直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吹吸管2为直管。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吹吸管2的某一或某些部位可以具有一定的弧度。参照图1A和1B、图2A和2B以及图9~图11,气流产生装置3至少部分暴露于机身1的外侧。具体的,主机壳体10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设置有前端开口101及后端开口102,气流产生装置3至少部分向后延伸并暴露于后端开口102的外侧。气流产生装置3包括电机31、与电机31连接的风扇32和包围风扇32的蜗壳33。其中电机31包括电机本体311、伸出于电机本体311的电机输出轴312。电机输出轴312的转动轴线和风扇32的转动轴线基本重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蜗壳33可以与电机31的电机筒包覆于电机31外围的电机壳体313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从而使整个气流产生装置3成为一个独立整体结构。当然,蜗壳与电机壳体313也可以分体设置。蜗壳3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进风管331和出风部出风管332。进风部331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上述开口130流体连通的进风口3310,进风口3310朝向握持部11设置。优选地,开口130位于进风口3310的正上方,以便于气流无转弯的直接进入至进风部331内。出风部332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与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3320,吸入至吹吸管2内的异物能够穿过风扇32,并通过出风口3320流入至收集装置内。需要说明的是,“流体连通”应该理解为气体可以在两个口之间流动。如图9和图10所示,风扇32可以是双层扇叶结构,风扇轮盘一侧设置有主叶片,风扇轮盘的另一侧设置有辅助叶片,辅助叶片主要用于冷却电机,主叶片主要用于实现吹风的功能。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单管吹吸机100选用的风扇32为离心风扇,风扇32包括轮盘321和围设在轮盘321周向上的若干叶片322。离心风扇32经由电机31带动旋转时,充满在离心风扇3的叶片之间的气体在叶片322的推动下,因离心力作用而被甩往叶片外缘,气体的压能和动能增加后,从叶片322外缘流出,叶片322中部则形成负压,从而使气体连续不断地被吸入和排出,产生轴向吸力径向吹力。特别是当吹吸机100处于吸模式下,当离心风扇32周围的壳体部分被树叶等杂物堵塞时,在这种情况下,离心风扇32可以使输出的吸力更大,易于将堵塞的树叶吸出并排出去。参照图9和图10,离心风扇32具有垂直于电机输出轴312的入风侧323和平行于电机输出轴312的出风侧324。吹风模式下,进风口3310至入风侧323形成进风通道Q1,出风侧324至管口22形成出风通道Q2;吸风模式下,管口22至入风侧323形成吸尘通道Q3,出风侧324至出风口3320形成出尘通道Q4。在本发明中,蜗壳33和吹吸管2可操作地相对移动,以使得吹吸机100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作为一种可行实施方式,进风通道Q1、吸尘通道Q3可以设计为自电机输出轴312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一定的预设角度。出风通道Q2以及出尘通道Q4可以设计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一定的预设角度。具体的,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下,进风通道Q1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风通道Q2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下,吸尘通道Q3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或者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尘通道Q4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所述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下,进风通道Q1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一致。此时,出风通道Q2可以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优选地,出风通道Q2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逆时针偏置10度范围内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1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下,进风通道Q1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风通道Q2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下,进风通道Q1的延伸方向能够配置为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风通道Q2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下,吸尘通道Q3的延伸方向配置为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出尘通道Q4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下,吸尘通道Q3的延伸方向配置为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尘通道Q4配置为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当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下,吸尘通道Q3的延伸方向配置为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逆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出尘通道Q4配置为自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一致或者自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逆时针或者顺时针偏置20度范围内。容易理解的,吹风模式下,进风通道Q1关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在一定的预设范围内偏置,且出风通道Q2关于与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在一定的范围内偏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吹风模式下,吹风效率能满足需求。吸风模式下,吸尘通道Q3关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在一定的范围内偏置,且出尘通道Q4关于电机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在一定的范围内偏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吸风模式下的吸风效率也能满足需求。优选地,如图1A~2B及图9和图10示例中,在吹风模式下,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与进风部331的延伸方向一致,出风部332的延伸方向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在吸风模式下,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一致,出风部332的延伸方向与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更具体的,如图1A~2B及图9和图10所示,在吹风模式下,进风口3310位于风扇32的入风侧323的正上方,出风口3320位于出风侧324的正前方。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部332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吸风模式下,管口22位于进风口3310的正前方,进风口3310位于入风侧323的正前方,电机输出轴312的转动轴线、风扇32的转动轴线以及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出风口3320位于风扇32的出风侧324的正下方。这样,气流直进直出,一方面,吹风模式下,减少了弯道带来的气流损失,增加了吹风效果;另一方面,吸风模式下,减少了吸入物的堵塞,增加了吸的效率。关于蜗壳33和吹吸管2可操作地相对移动,在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如图1A~4D及图9和图11所示,为蜗壳33转动切换吹吸。具体的,蜗壳33相对于握持部11或者主机壳体10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蜗壳33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请参照图1B、图2B、图3B和图9,气流自主机壳体10的开口130并通过进风部331流入至蜗壳33内,并自蜗壳33的出风部332向吹吸管2内流动;当蜗壳33转动至吸风位置请参照图1A、图2A、图3A和图10,气流自管口22进入蜗壳33内,并自出风部332向外流出。进风部13开口130的开口方向和出风部332的开口方向相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握持部11沿第一轴线Y纵长延伸,吹吸管2沿第二轴线Z纵长延伸,蜗壳33转动以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第一轴线Y和第二轴线Z形成的夹角度数始终不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轴线Y和第二轴线Z配置为相互平行,则夹角即为0度。吹吸管2为单腔体风管,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或者处于吸风模式下,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始终不变。如此设计,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中,仅蜗壳33发生转动,吹吸管2的安装方向不发生改变。换言之,吹吸管2和机身1握持部11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在吹吸转换时,只需要转动蜗壳33,机身1握持部11和吹吸管2相对于人体的姿势或方向保持不动,操作者不需要调整握持方式,吹吸机100始终为单手操作的形态。这简化了吹吸转换时的操作,降低了吹吸机的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难度,便于操作者提拎机器进行清洁。进一步的,当蜗壳33旋转至吹风位置,出风口3320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相对,进风部331的延伸方向与吹风管2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角度α如图9所示。当蜗壳33旋转至吸风位置,进风口3310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接合连通,出风部332的延伸方向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角度β如图10所示。这里的“出风口3320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相对”可以理解为,出风口3320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之间可以设计为全密封连接,也可以设计为非全密封连接。其中,第一角度α等于第二角度β。第一角度α和第二角度β可以为70~110度。优选地,第一角度α和第二角度β均为90度。容易理解的,出风部332和进风部331绕旋转轴A错开70~110度设置。或者出风口3320和进风口3310绕旋转轴A错开70~110度设置,优选地,错开角度为90度。进一步的,容易理解的,参照图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下,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X1与处于吸风模式下电机输出轴312的延伸方向X2的夹角为70度~110度。优选地,该夹角为90度,蜗壳33绕旋转轴A相对于主机壳体10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70度~110度,使得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或者处于吸风模式。优选地,蜗壳33转动角度为90度。由于本公开实施例中,吹吸机100在吹和吸两种模式下所用的吹吸管2是同一个,因此不难理解,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吹吸机100,吹风模式下气流流出的风口和吸风模式下气流携带异物如树叶、树枝等流进的风口是同一风口,即管口22。为了保证树叶、树枝等形状较大的异物顺畅的通过管口22进入吹吸管2内,其中管口22在与进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不小于出风口3320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优选地,管口22在与进风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出风口3320在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这样,相对较大的管口22截面设计,一方面,减少吸风模式下,较大形状的异物无法通过管口22进入吹吸管2内,或者较大形状的异物堵塞管口22;另一方面,相对较小的出风口的横截面积3320设计,能够增大气流流动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装置3为独立整体结构,该独立整体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到机身1,即吹吸机100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设有电机31和风扇32的气流产生装置3相对于主机壳体10整体发生转动。因此,当吹吸机100在吹风位置和吸风位置之间切换时,电机31和风扇32可以不需要停止运行,用户可以在电机31和风扇32处于工作状态下,直接进行吹吸切换。即吹吸机100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电机31能够相对风扇32不转动,且电机31相对于机身1转动。优选地,在图示例中,通过使气流产生装置3围绕机身1旋转90度来实现吹吸转换。当气流产生装置3的进风部331旋转至竖直向上与机身进风部13对准时为吹风模式,进风部331旋转至向右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对准时为吸风模式。在吸风模式例如,参照图1A,电机本体311位于离心风扇32的后侧,电机31的输出轴与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平行;在吹风模式例如,参照图1B,电机本体311位于离心风扇32的下方,电机31的输出轴312与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垂直。旋转轴A在握持部11的下方,穿过蜗壳33的几何中心。应当理解,由蜗壳33的进风部331和出风部332围绕旋转轴A所成的角度,确定从吹风模式到吸风模式或从吸风模式到吹风模式转换时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转过的角度。该角度不限于上面说明的90度。例如,该角度可以为90度±20度。发明人通过试验得知,与蜗壳不能转动、吹吸管分开设置的比较例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的吹吸效率均提升了2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100中,与例如更换吹吸管的方案相比,仅通过转动蜗壳33即可实现吹吸转换,因此,本实施方式使得人机使用舒适度有较明显提高。进一步的,该单管吹吸机100可以还包括连接到机身1的作为收集装置的示例的垃圾袋7。具体的,垃圾袋7与出风部332相连接并位于机身1的下方,用于收集自所述吹吸管2的管口22向内流进的异物。垃圾袋7至少部分地由透气材料制成,用于容纳由吹吸管2吸入的诸如树叶等的碎片。垃圾袋7包括主体71、背带72、以及用于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连接的连接接口73。该单管吹吸机100可以还包括电源插接部4,用以通过交流电源进行供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单管吹吸机100还可以通过直流电源进行供电,例如锂电池。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管吹吸机100的吹吸转换的实现方式。如图1A所示,当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连接且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垃圾袋7的连接接口73连接时,单管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风扇32在蜗壳33内旋转,风扇32的旋转牵引外部气流经由吹吸管2进入蜗壳33,在蜗壳33中导流后由出风部332吹入垃圾袋7,随气流吸入的碎片被收集在垃圾袋7中。从图1A所示的吸风模式,使气流产生装置3蜗壳33相对于机身1和吹吸管2沿箭头P1指示的方向转动90度可以使单管吹吸机100进入吹风模式。如图1B所示,在吹风模式下,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机身1的机身进风部13流体连通,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流体连通。风扇32在蜗壳33内旋转,风扇32的旋转牵引外部气流经由机身进风部13进入蜗壳33,在蜗壳33中导流后由出风部332吹入吹吸管2,从吹吸管2的第二端22吹出。从图1B所示的吹风模式,使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相对于机身1和吹吸管2沿箭头P2指示的方向转动90度可以使单管吹吸机100进入吸风模式。如图1A和图1B所示,箭头P1和P2的方向相反。为了实现气流产生装置3相对于机身1转动,吹吸机100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蜗壳33绕旋转轴A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所述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具体的,当蜗壳33由吹风位置转动至吸风位置,吹吸转换机构能够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进风部331相接合连通,当蜗壳33由吸风位置转动至吹风位置,吹吸转换机构能够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出风部332相对。如图11和17所示,为了便于用户操作蜗壳33相对于机身1和吹吸管2转动,吹吸转换机构包括可以将蜗壳33的旋转轴A连接到作为转动驱动部的示例的操作组件5,通过操作组件5带动蜗壳33相对于机身1和吹吸管2转动。应当理解,电机31和蜗壳33可以全部或部分地收容在机身1的壳体中。只要操作组件5露出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操作组件在一种示例中可以理解为操作钮。下面介绍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吹吸转换机构及吹吸转换时的吹吸管和蜗壳的动作过程。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A~1B所示,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拨杆9,吹吸机100由吸风模式向吹风模式切换时,拨杆控制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进风部331相脱离,并通过上述操作组件带动蜗壳33相对于主机壳体10转动至吹风位置,吹吸机100由吹风模式向吸风模式切换时,拨杆9控制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出风部332相脱离,并通过上述操作组件5带动蜗壳33相对于主机壳体10转动至吸风位置。具体的,如图1A和图1B所示,拨杆9在其中间位置经由枢轴14可枢转地安装到机身1。拨杆9的第一端形成有长孔91,从吹吸管2的侧壁延伸出的枢轴23插入到长孔91中。拨杆9的第二端从机身1露出。这样,可以通过拨动拨杆9的第二端来使拨杆9绕枢轴14转动,从而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在接近气流产生装置3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例如,在从图1A的吸风模式向图1B的吹风模式转换时,首先,拉动拨杆9的第二端,使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远离蜗壳33移动而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脱开即吹吸管2处于第二位置;然后,利用操作组件5转动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转动,使得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对准;最后,推动拨杆9的第二端,使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朝向蜗壳33移动而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吹吸管2与机身1的吹吸管连接部12之间滑动连接。具体的,吹吸管2内腔提供气流流动的通道。在一种实施例中,吹吸管2可以由多断组合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吹风或者吸风功能的吹吸管2。参照图9~10,吹吸管2包括远离气流产生装置3的第一子吹吸管26以及靠近气流产生装置3的第二子吹吸管27,第二子吹吸管27可操作地在轴向上进行位移,第二子吹吸管27具有接近气流产生装置3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气流产生装置3的第二位置。上述拨杆9控制第二子吹吸管27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27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容易理解的,即吹吸机100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第一子吹吸管26相对于机身1不发生位移,仅仅第二子吹吸管27与机身1的吹吸管连接部之间滑动连接。换句话说,在该实施例中,当吹吸机100处于吹风模式或者吸风模式下,吹吸管2最前端可以理解为管口22的最前端与旋转轴A之间的轴向距离始终保持不变。更具体的,在所述吹风模式下,当第二子吹吸管2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第二子吹吸管27与出风部332相对,在所述吸风模式下,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27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第二子吹吸管27与进风部331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二子吹吸管27也可以理解为不是吹吸管2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中,吹吸管2也可以固定连接在机身1上,机身上还包括一转接部未图示,转接部连接于吹吸管2,且该转接部能够相对于吹吸管2在接近流产生装置蜗壳33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的第二位置上移动,转接部可通过类似于上述拨杆9结构带动。下面以拨杆9带动转接部在不同位置移动为例具体说明。在吸风模式下,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转接部套接,从而实现密封。在吹风模式下,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转接部相卡接,从而抑制吹吸管2晃动。在从吸风模式切换到吹风模式时,将转接部向远离蜗壳33的第二位置上移动而使其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脱开;然后,转动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使得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转接部进行对准;最后,推动拨杆9的第二端,使转接部朝向接近蜗壳33的第一位置移动,而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接合。在从吹风模式切换到吹风模式时,将转接部向远离蜗壳33的第二位置移动,而使其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脱开;然后,转动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使得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转接部对准;最后,推动拨杆9的第二端,使转接部朝向接近蜗壳33的第一位置移动,而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接合。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同样可以实现旋转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进行吹吸风模式切换,并在吹风模式时,实现吹吸管2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之间的固定,避免吹吸管2晃动;另一方面,在吸风模式时,同样可以实现吹吸管2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之间的密封,使得在吸风模式下被吸入的杂物能顺利通过吹吸管2和蜗壳33顺利进入垃圾袋。当然,气流产生装置3在吹、吸风模式切换时,也可以直接联动第二子吹吸管27或者转接部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上。关于联动的具体结构及运动过程如下会详细介绍。下面参照图3A至图4F及图11~图16介绍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吹吸转换机构及吹吸转换时的吹吸管2和蜗壳33的动作过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装置3蜗壳33的转动和吹吸管2的轴向移动彼此独立地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吸转换机构为联动装置7。联动装置7能够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或者出风部332远离预设距离,且能够联动蜗壳33相对于主机壳体10转动至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或者转动至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当蜗壳33由吹风位置转动至吸风位置,联动装置7能够联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进风部331相对,当蜗壳33由吸风模式转动至吹风模式,联动装置7能够联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出风部332相对。需要说明的是,“联动装置7能够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或者出风部332远离预设距离”这里的预设距离可以理解为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或者出风部332完全分离,也可以理解为,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端面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或者出风部332的端面至少部分相贴,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和蜗壳33的进风部331或者出风部332的端面在与轴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不存在交叠即可。通过联动装置7使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的转动和吹吸管2的轴向移动联动,从而简化了吹吸转换操作。具体的,联动装置7能够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相对气流产生装置3进行轴向移动,且能够联动气流产生装置3相对于机身1进行转动至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或者转动至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在吹风模式下,联动装置7能够联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出风部332连通连接;吸风模式下,联动装置7能够联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进风部331连通连接。联动装置7带动气流产生装置3发生转动的过程中,电机31能够处于带动风扇32旋转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这些部件的详细说明。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3A和图3B中省略了单管吹吸机的部分结构。下面参照图3A至图4F及图11~图16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蜗壳3联动装置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7包括连杆25、转盘16、从转盘16伸出的凸杆17和联动件73。连杆25的一端经由枢轴24连接到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该枢轴24还穿过机身1,特别是穿过形成在吹吸管连接部12上的导轨或引导槽15。导轨15沿吹吸管2的轴向延伸从而引导枢轴24的轴向移动。在枢轴24相对于导轨15轴向移动时,带动吹吸管2相对于机身1轴向移动。连杆25的另一端通过枢轴连接到转盘16外周缘的周缘孔163。转盘16通过枢轴B可转动地安装到机身1。转盘16包括凸的圆弧面外周面161和从圆弧面161向径向内侧凹入的缺口162。应当理解,缺口162可以仅在转盘16的部分厚度上延伸,缺口162也可以延伸过转盘16的整个厚度参照图4A至4F。凸杆17的第一端固定到转盘16,凸杆17的第二端自缺口162的位置向转盘16的周缘之外伸出。凸杆17的第二端可以连接枢轴或枢轴和辊子171。联动件73通过销钉A1固定连接到蜗壳33。联动件73包括凹弧状的第一滑动面731、凹弧状的第二滑动面732和位于两个滑动面731、732之间的开槽733。开槽733可以容纳凸杆17的第二端的枢轴171。联动件73上形成开槽733的臂部可以伸入到转盘16的缺口162中而不干扰转盘16的转动。第一滑动面731和第二滑动面732与转盘16的圆弧面161匹配。参照图4A,当所述吹吸机100处于所述吹风模式下,转盘16的圆弧面161与所述第一滑动面731相对;参照图4D,当所述气流产生装置3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所述转盘16的圆弧面161与所述第二滑动面732相对。参照图3A和图3B,可以在连杆25的连接到转盘16的第二端附近形成弯曲部251,以使得从转盘16突出的枢轴B不影响连杆25的运动。枢轴B从机身1伸出之后可以连接到对应的操作组件5,从而驱动转盘16转动。具体的,转盘16设置在气流产生装置3和操作组件5之间。枢轴B具体为向操作组件5方向延伸的防转插头164,该防转插头164至少部分设置为扁方结构,防转插头在左右方向上嵌设有螺纹结构1641。应当理解,可以在转盘16不与连杆25干涉的偏心位置处设置伸出机身1的另一销钉,此时,可以在机身1上形成供上述另一销钉转动经过的圆弧槽。在该方案中,枢轴B不必自转盘16上靠近连杆25的表面突出,连杆25也不必有上述弯曲部251。下面参照图3A至4F及图11~图16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联动装置的动作过程。图4A至图4F示出了从吹吸机的吹风模式到吹吸机的吸风模式的转换过程。如图3B和图4A所示,在吹风模式,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连接,安装到吹吸管2的枢轴24在导轨15的靠近蜗壳33的一端附近,联动件73的第一滑动面731与转盘16的圆弧面161滑动接触,凸杆17的枢轴171与开槽733分离。使转盘16从该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枢轴24吹吸管2远离蜗壳33轴向移动,联动件73的第一滑动面731与转盘16的圆弧面161相对滑动,联动件73蜗壳33不动。如图4B所示,在从图4A所示的状态转动一定角度之后,枢轴24远离导轨15靠近蜗壳33的一端即枢轴24轴向向前移动,吹吸管2与蜗壳33脱离,凸杆17的枢轴171与联动件73的开槽733开始接合。至少在此之前,由转盘16的圆弧面161与联动件73的第一滑动面731的配合来对联动件73进行定位,这确保了凸杆17的枢轴171可以可靠地与联动件73的开槽733接合。应当理解,可以使开槽733的宽度略大于枢轴171的直径,从而便于枢轴171进入开槽733,并防止枢轴171在开槽733中卡死。此后,如图4C所示,转盘16继续转动,枢轴24移动到导轨15的远离蜗壳33的一端的极限位置,凸杆17带动联动件83转动,从而使蜗壳33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4A的状态至图4D的状态,联动件83蜗壳33转动了90度。如图4D所示,凸杆17的枢轴171开始与联动件73的开槽733脱开。转盘16的圆弧面161与联动件73的第二滑动面732匹配,由转盘16抑制联动件73的转动。在图4D所示的状态,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对准。如图4E所示,转盘16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连杆25的第一端的枢轴24带动吹吸管2靠近蜗壳33而使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开始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接合。此时,联动件83蜗壳33不转动。参照图4F和图3A所示,转盘1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最终位置,枢轴24移动到导轨15靠近蜗壳33的一端的极限位置,吹吸管2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完全密封接合,单管吹吸机100处于吸状态。上面说明了吹吸机100从吹风模式向吸风模式的转换过程。应当理解,按照从图4F至图4A的顺序,使转盘1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可以使吹吸机100从吸风模式转换到吹风模式。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联动装置中的连杆25和转盘16构成了曲柄连杆机构,可以将转盘16的转动转换为吹吸管2的轴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的联动装置中的转盘16、凸杆17和联动件73构成槽轮机构,可以将转盘16的连续转动转换为联动件73蜗壳33的间歇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曲柄连杆机构和槽轮机构整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了结构简单的联动装置。如上所述,联动件73包括两个运动过程,在联动件73与转盘16的圆弧面161相对滑动时,联动件73位置不变;在联动件73与凸杆17接合时,联动件73实现转动,转动角度为90度。参照图4A至图4F,转盘16的转动角度大于联动件73蜗壳33的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360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过拨动拨杆9使吹吸管2与蜗壳33分离,然后转动蜗壳33,最后再拨动拨杆9使吹吸管2与蜗壳33接合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转动转盘16即可实现吹吸机的吹吸转换,人机使用舒适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的,由于电机31的重量占整个气流产生装置3的重量的很大部分。为了避免气流产生装置3转动至吸风位置时,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又意外沿P1箭头转动至吹风位置,且避免工作中因不慎触碰或者其它意外情况引发气流产生装置3旋转,而影响用户使用。本实施方式中,联动装置7还包括能够将所述气流产生装置3限位在所述吹风位置或者限位在所述吸风位置的锁紧机构71。如图11所示,在左右方向上,锁紧机构71设置在操作组件5和主机壳体10之间。如图11~16所示,操作组件5包括凹设有收容腔室50的手轮51、配置在手轮51的收容腔室50内并向气流产生装置3方向凸伸的底座52、至少部分收容于手轮51内的按压件53以及套设于底座52的外围并限制所述锁紧机构71脱离的限位件54。其中底座52为柱状结构,底座52与手轮51一体设置。底座52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防转插接口521,该防转插接口521为与扁方结构的防转插头164相适配的扁方凹槽。在本实施方式中,转盘16上的防转插头164收容于该扁方凹槽内,以防止手轮81带动转盘16转动时,手轮51和转盘16发生相对旋转。进一步的,手轮51的外表面还设有与所述扁方凹槽连通的通孔510,该通孔510供螺钉55穿插以与防转插头164上的螺纹结构1641螺纹紧固。具体的,参照图11、13~15,锁紧机构71包括锁紧件711及弹性件712。锁紧件711至少部分位于操作组件5的收容腔室50内,且包括基部713、设置在基部713上的配合部714及位于基部713自由端的锁销715。主机壳体10设有能够与锁紧机构71的锁销715进行锁紧配合的以将所述吹吸机100锁定在相应工作模式下的凹槽101。具体的,凹槽101包括能够与锁销715锁紧配合将吹吸机100锁定在所述吹风模式下的第一凹槽1011,及将所述吹吸机100锁定在所述吸风模式下的第二凹槽1012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011和第二凹槽1012相对设置。如图11~12,图14~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件53包括与所述底座52枢接且对称设置的第一按钮531和第二按钮532。第一按钮531和第二按钮532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腔室50内。第一按钮531和第二按钮532均包括供操作者按压的外露按压部533、伸入操作组件5收容腔室50中的的作动部534、与限位件54限位配合的滑移部535。作动部534与配合部714接触,以实现按压第一、第二按钮531、532时,作动部534能够相对相对主机壳体10位移的同时顶推锁紧机构71的配合部714,从而使锁销715向远离第一凹槽1011或者第二凹槽1012的方向移动,实现操作组件5能够通过转盘16带动气流产生装置3转动。具体的,当吹吸机100需要由吸风模式切换至吹风模式,操作组件5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对于主机壳体10移动预设距离,以驱动锁紧机构71压缩弹性件712并与主机壳体10的第一凹槽1011分离,然后通过操作组件5带动气流产生装置3由吸风位置转动至吹风位置,最后松开操作组件5,弹性件712促使锁销715锁紧至第二凹槽1012内。其中,弹性件712抵接在锁紧机构71与操作组件5之间,更具体的,弹性件712抵接在锁紧机构71与限位件54之间,为锁紧机构71提供驱动锁销715与第二凹槽1012锁紧的回复力。同样的,当吹吸机100需要由吹风模式切换至吸风模式,操作组件5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对于主机壳体10移动预设距离,以驱动锁紧机构71压缩弹性件712并与主机壳体10的第二凹槽1012分离,然后通过操作组件5带动气流产生装置3由吹风位置转动至吸风位置,最后松开操作组件5,弹性件712促使锁销715锁紧至第一凹槽1011内。更具体的,配合部714面向作动部534的一侧形成有配合面7140,配合面7140为倾斜的斜面。当吹吸机100处于吸风模式下,在第一、第二按钮按压的过程中,作动部534沿着倾斜的配合面7140向下移动,并带动配合部714向底座52的方向移动以与第二凹槽1012脱离,弹性件712处于压缩状态,此时若继续转动操作组件5至吹风位置,松开第一、第二按钮531、532,弹性件712处于释放状态,释放的弹性件712会带动锁销715和第一凹槽1011啮合。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件53设有两个按钮,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按压件53也可以设有一个按钮。为了防止锁紧机构71与第一凹槽1011或者第二凹槽1012锁紧时,两个按钮过度释放,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54在通孔的延伸方向上还设有至少两个限位齿541,上述按钮5的滑移部535限位在两个限位齿541之间,以在两个限位齿541之间移动预设距离。此外,限位件54还包括两个对置的卡钩542,两个卡钩542与锁紧机构71的基部713配合,以防止锁紧机构71在左右方向上与手轮51脱离。下面说明在吹吸转换时垃圾袋7的动作过程。在一个示例中,在吸风模式下,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垃圾袋7的连接接口73密封连接。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垃圾袋3可移动地安装到机身1。在从吸风模式向吹风模式转换时,可以先将垃圾袋3远离旋转轴A地移动;然后,将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转动到吹风模式。在从吹风模式转换到吸风模式时,首先,将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转动到吸风模式,然后,使垃圾袋3朝向旋转轴A移动,从而使垃圾袋3的连接接口32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密封连接。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下面进一步说明蜗壳33的进风部331和出风部332与吹吸管2的连接方式。在吸风模式下,蜗壳33的进风部331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套接,从而实现密封。在吹风模式下,蜗壳33的出风部332的外侧的固定部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卡接,从而抑制吹吸管2晃动。参照图1A至图2B,在本实施方式中,蜗壳33的进风部331的气流通道在与其进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出风部332的气流通道在与其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截面面积。例如,在进风部331和出风部332均为大致圆管状时,进风部331的内径大于出口部82的内径。由于进风部331的进风口3310内径较大,在吸风模式下,可以实现较大的吸风量,并且便于诸如树叶等碎片从吹吸管2和进风部331进入蜗壳33,被风扇32打碎后进入垃圾袋3。出风部332的出风口3320内径较小,在吹风模式下,可以在吹吸管2中获得较大的出风速度,从而获得较大的吹力。参照图2A,进风部331的内径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外径匹配,从而在吸风模式下,进风部331外套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本发明不限于进风部331的内径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外径匹配。进风部331的外径还可以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内径匹配。参照图2B,出风部332包括大致同轴配置的内管3321和外固定部3322。内管3321和外固定部3322在它们的基端、即连接部3324处彼此连接,从而在内管3321和外固定部3322之间限定大致沿着吹吸管2的周向和轴向延伸的卡槽3323。内管3321的外径小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内径。在吹风模式下,内管3321容纳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内。外固定部3322可以在吹吸管2的周向上间段开地设置成多个部分,外固定部3322的内周形状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外周形状匹配,从而在吹风模式下,外固定部3322外接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可以、但不限于由连接部3324限定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位置。本发明不限于外固定部3322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外径匹配。外固定部3322还可以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内径匹配。此时,可以在外固定部3322处形成台阶,该台阶可以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抵接,从而实现吹吸管2在吹风模式下的轴向定位。当然,吹吸管2的轴向定位方式不限于此。连接部3324优选地不在吹吸管2的整周上延伸,这确保了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和内管3321之间的环形空间与机身1的内部、蜗壳33的外部流体连通。进一步的,内管3321在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小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在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管3321伸入到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中,内管3321与第一端21之间有一段与外部空气导通的区域。在吹风模式下,由于伯努利效应,外部空气在经过内管3321的气流的作用下经由这一区域被吸入吹吸管2中,增大了吹吸机100在吹风模式下的风量。应当理解,在吹风模式下,内管3321不必一定伸入到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中。内管3321还可以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沿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隔开一段距离,或者内管3321的端口和第一端21的端口可以齐平,即大致在同一平面。在上面的描述中,为简单起见,以吹吸管2水平布置的状态说明了各部件的关系。然而,应当理解,在使用时,吹吸管2通常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机身进风部13位于握持部11的下方。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机身进风部13包括:位于握持部11下方的进气通道132;位于进气通道132的一端的开口130,以及位于进气通道132的另一端的出口133。开口130位于握持部11的前侧,即开口130的开口方向与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在吹风模式下,进风大致沿着箭头13A经由机身进风部13进入蜗壳33。在本实施方式中,机身进风部13的开口130朝向机身1的前侧开口,与机身进风部13的开口位于握持部11的下方相比,开口130不易被握持握持部11的手阻挡。另外,开口131或者开口131处的气流远离用户的耳朵,因此,可以减小由用户感受到的噪音。当然,机身进风部13的开口130可以位于除朝向握持部11的任意方位,进风口也可以有多个。第三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6A至图6C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1A,在吸风模式下,电机31的输出轴与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平行,电机31与旋转轴A位于大致同一高度。参照图1B,在吹风模式下,电机31的输出轴与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垂直,电机本体311位于旋转轴A的下方。通常,由于电机31的重量占整个气流产生装置3的重量的很大部分。在从图1A所示的吸风模式向图1B所示的吹风模式转换时,电机31的重心下降,转换可以较容易地进行。而在从图1B所示的吹风模式向图1A所示的吸风模式转换时,电机31的重心升高,需要较大的力才能使气流产生装置3转动到图1A所示的吹风模式。为解决从吹风模式向吸风模式转换时需要较大的扭转力的问题,而做出本实施方式。参照图6A至图6C,气流产生装置3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轴A对应的旋转轴A2,旋转轴A2固定连接到蜗壳33。气流产生装置3还包括转换辅助装置8。该转换辅助装置包括扭簧84、扭簧限位部18和抵压部85。如下面详细说明的,转换辅助装置抵抗电机31或者说整个气流产生装置3的重力施加的绕着旋转轴A2的转矩地蓄积能量,该蓄积的能量可以辅助气流产生装置3沿着与气流产生装置的重力施加的绕着旋转轴A2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参照图6A,蜗壳33的外壁的与旋转轴A2同轴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扭簧84的凸柱A21。绕着凸柱A21安装扭簧84的线圈843。扭簧84的第一臂841和第二臂842从线圈843伸出。蜗壳33的外壁设置有围绕凸柱A21形成的抵压部85。抵部部85为大致C形肋的形式并且包括第一端851和第二端852。扭簧84的至少线圈843设置在抵压部85和凸柱A21之间。在机身1的壳体上围绕抵压部85地设置有扭簧限位部18。扭簧限位部18也为大致C形,在图示的示例中,扭簧限位部18延伸过C形结构覆盖的的角度大于抵压部85延伸过的角度。扭簧限位部18具有第一端181和第二端182。优选地,抵压部85和扭簧限位部18与旋转轴A2同轴地设置。图6A示出了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图6C示出了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图6B示出了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的中间状态。例如,在从吸风模式向吹风模式转换时,蜗壳33转动90度的情况下,图6B所示的状态可以是从吹风模式或吸风模式转动过大致45度的状态。在图6A所示的吹风模式,由扭簧限位部18的第一端181和第二端182分别限制扭簧84的第一臂841和第二臂842的位置。扭簧84处于自由状态或者被略微压缩即,第一臂841和第二臂842从扭簧84的自由状态彼此靠近状态。抵压部85的第一端851与扭簧84的第一臂841抵接,抵压部85的第二端852与扭簧84的第二臂842分开。在从图6A所示的吸风模式转换至图6C所示的吹风模式时,蜗壳33抵压部85需绕图6A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如图6B所示,当蜗壳33抵压部85转过大约45度时,抵压部85的第一端851与扭簧84的第一臂841已经分开,抵压部85的第二端852开始抵接扭簧84的第二臂842。从图6B所示的中间状态进一步向图6C所示的吹风模式转换时,蜗壳33抵压部85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抵压部85使扭簧84压缩,从而在扭簧84中蓄积能量。此时,由扭簧限位部18的第一端181和抵压部85的第二端852限定扭簧84的压缩状态。由于从吸风模式参照图1A向吹风模式参照图1B转换时,电机31的重心降低,因此,电机31的重力可以用于压缩扭簧84。这样,在从吸风模式向吹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不会在电机31的重力的作用下使蜗壳33突然快速转动,从而使转换过程变得自然。应当理解,由电机31或者说整个气流产生装置的重力施加的绕着旋转轴A2的转矩或转动的方向与使扭簧84压缩或者说在扭簧84中蓄积能量的转动的方向一致。在从图6C所示的吹状态向图6A所示的吸状态转换时,蜗壳33抵压部85沿图6C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被压缩的扭簧85释放其蓄积的能量,推动抵压部85蜗壳33从吹状态向吸状态转动。换言之,扭簧85的势能抵消电机31的一部分重力,从而减小用户使电机31气流产生装置升高所需施加的力,使从吹状态向吸状态的转换更顺畅。应当理解,本实施方式的主旨在于由在扭簧84中蓄积的势能辅助气流产生装置的转动,从而使吹吸转换更顺畅地进行。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其它实施方式。例如,凸柱A21可以设置或形成于旋转轴A2或者机身8的壳体而不是设置于蜗壳。例如,可以利用安装在机身1的壳体和气流产生装置之间的螺旋弹簧的拉伸或压缩产生的势能来辅助气流产生装置的转动。因此,作为能量蓄积部的弹性元件,可以为例如扭簧或螺旋弹簧。应当理解,扭簧限位部18不必为C形结构,只要其具有对扭簧84的第一臂841和第二臂842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181和第二限位部182即可。由于扭簧84的第一臂841被第一限位部181限位,因此,抵压部85不必为C形结构,只要其具有能够随着蜗壳33的转动而抵压扭簧84的第二臂842的第一抵压部852即可。例如在从图6A所示的吸风模式向图6C所示的吹风模式转换时,可以在蜗壳33的转动一开始抵压部85就抵压扭簧84的第二臂842。此时,可以由抵压部85的第一抵压部852实现吸风模式下扭簧84的第二臂842的限位。因此,可以省略扭簧限位部18的第二限位部182。上述实施方式主要通过扭簧辅助气流产生装置的转动,从而使吹吸转换更顺畅地进行。当然,该转换辅助装置8还可以为拉簧80。具体的,如图17~18所示,该拉簧80包括与机身1连接的第一固持部801、与气流产生装置3相连接的第二固持部未示出以及连接在第一固持部801和第二固持部802之间的弹性部803,该弹性部803配置为螺旋状的弹簧。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该弹性部803处于拉伸状态,在所述吹吸机100由吹风模式切换至吸风模式时,该弹性部803利用其回复力并与吹吸转换机构配合,带动气流产生装置3转动。第四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关注于蜗壳33的相关尺寸,旨在实现蜗壳33的小型化。图7是沿着蜗壳33的旋转轴A参照图1A、1B和出风部332内管821的出风方向截取的蜗壳33的截面图,图中还示出了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蜗壳33是风机,特别是离心风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将离心叶轮的气体集中,导向蜗壳33的出风口3320、即出风部332,并将气体的部分动压转变为静压。蜗壳33包括螺旋部334、吼部335及形成于螺旋部334起始端和吼部335之间的蜗舌336。蜗舌336靠近风机的蜗壳33出风口3320,蜗舌的作用是将导向蜗壳33出风口3320的气流进行分流,防止部分气体在蜗壳33内循环流动。蜗舌336会对风扇32排出的高速气流产生切割作用,产生较大的噪音。通过增大蜗舌336到风扇边缘327的距离,能够有效地减小噪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标记336A所标示的蜗舌336到扇叶叶片边缘327的距离大于等于0.05倍的风扇直径,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蜗舌336到风扇叶片边缘327的距离为0.08-0.12倍的风扇直径,优选的,蜗舌336到风扇边缘327的距离336A大于等于8mm,更优选地,蜗舌336到风扇边缘327的距离336A为9~15mm。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标示336A可以理解为蜗舌336与扇叶边缘327的最小距离。蜗壳33的径向尺寸影响了用户握持吹吸机时机器与人腿部的距离,通过减小蜗壳33的径向尺寸,能减小手臂展开角度,提升人机友好性利于气流产生部旋转进行吹吸转换。如图7所示,在与出风部332的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蜗壳33的风扇32的旋转中心O到蜗壳33的内壁的最大距离为L1,风扇的旋转中心O到叶片边缘的距离为L2,距离L1和距离L2的比值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因此,该比值可以为1.3,1.4,1.5,1.6,1.7,1.8,1.9。优选的,距离L1和距离L2的比值大于等于1.8且小于等于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面通过减小风扇32边缘和蜗壳22内壁之间的距离,以减小蜗壳33的径向尺寸;另一方面,通过增大蜗舌86和风扇边缘的距离,以平衡缩小蜗壳内壁和风扇边缘距离带来的高噪音。具体的,蜗壳33的风扇旋转中心到蜗壳33的内壁的最大距离L1小于等于117mm。且距离336A与距离L1的比优选大于等于8117=0.06,该比例如为0.07、0.09、0.12。为了在减小蜗壳33的径向尺寸的同时保证吹吸效率,本实施方式通过增大蜗壳33的厚度,以平衡蜗壳33的体积,保证足够的风量进入蜗壳33。具体的,如图10所示,在风扇32转动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蜗壳33的两个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1,风扇的高度为W2,该最大距离W1和高度W2的比值为大于1。优选的,该比值范围为大于1且小于等于1.3,因此,该比值可以为1.1,1.17,1.18,1.19,1.21,1.25,1.26,1.27,1.28,1.29。本实施方式通过减小蜗壳33出风口3320的截面积提高风速;通过蜗壳出风口3320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之间形成与外界导通的辅助进风区域间隙30,提高吹风模式下的出风量。具体的,如图7、图9所示,在吹风模式下,出风口3320和吹吸管2的第一端21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外部气流能够从所述间隙30进入吹吸管2内。且出风口3320和第一端21在轴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或者出风口3320的前端面和第一端21的后端面相平齐。蜗壳33出风口3320在垂直于出风方向上的截面积大小要选择合适的范围,要结合吹吸管2的出风方向上的截面积的大小,并考虑吹吸效率。过小会导致吸风模式下树叶堵塞,过大则导致吹风模式下产生的负压较小,带动周围空气流入到吹吸管2中增大风量的效果不明显。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吸管2的第一端与蜗壳出风口3320截面积比值范围为:1.5~6。优选地,吹吸管2的第一端与蜗壳出风口3320截面积比值范围为:3~5。具体的,该比值范围可以为4,4.2,4.5,4.6,4.8。在一个示例中,如图7,蜗壳33出风口3320的直径332D为50~80mm,吹吸管2的第一端21的直径21D为100~130mm。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端可以理解为吹吸管2靠近气流产生装置的圆形状开口。第五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8A和图8B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和电机31不会相对于机身1握持部11转动。而是,替代地,吹吸管2可以相对于机身1和气流产生装置转动,从而实现吹吸转换。参照图8A和图8B,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产生装置,更具体地,电机31和蜗壳33固定连接到机身1。蜗壳33包括进风部331和出风部332。吹吸机还包括支架89,其用于将吹吸管2可转动地连接到蜗壳33。支架89包括吹吸管连接部分891和蜗壳连接部分893,二者可以一体地形成。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连接到吹吸管连接部分891并可以相对于吹吸管连接部分891沿着吹吸管2的中心轴线轴向移动。蜗壳连接部分893在标记894处可转动地连接到蜗壳33。即吹吸管2能够以旋转轴A’相对握持部枢转设置,且吹吸管2能够在吹风位置和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吹风位置时如图8A,风扇32的旋转轴线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吸风位置时如图8B,风扇32的旋转轴线与吹吸管2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除吹吸管2转动而不是气流产生装置转动外,本实施方式的吹吸管2与进风部331和出风部332的连接方式,吹吸管2相对于支架89的轴向移动方式,吹吸转换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似。下面说明在吹吸转换时的动作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吸管2与吹吸管连接部分891之间滑动连接。如图8A和图8B所示,拨杆9A包括第一部分9A1和第二部分9A2,拨杆9A在第一部分9A1和第二部分9A2的交界处经由枢轴14A可枢转地安装到吹吸管连接部分891。第二部分9A2的一端形成有长孔91A,从吹吸管2的侧壁延伸出的枢轴23A插入到支架89的轴向长孔892和拨杆9A的长孔91A中。这样,可以通过拨动拨杆9A的第一部分9A1来使拨杆9A绕枢轴14A转动,从而带动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接近和远离气流产生装置蜗壳33地移动。例如,在从图8A的吸风模式向图8B的吹风模式转换时,首先,朝向握持部11侧拉动拨杆9A的第一部分9A1,使吹吸管2的第一端21远离蜗壳33移动而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脱开;然后,使支架89和吹吸管2一起沿着图8A中的逆时针方向相对于机身1转动大约90度,使得蜗壳33的出风部332与吹吸管2的第一端21对准;最后,推动拨杆9A的第一部分9A1,使吹吸管2的第一端21朝向蜗壳33移动而与蜗壳33的出风部332接合。在从图8B所示的吹风模式向图8A所示的吸风模式转换时,拨动拨杆9A并使支架89和吹吸管2沿箭头P3的方向转动。在图8A所示的吸风模式,出风部332与垃圾袋连接。在图8B所示的吹风模式,进风部331露出。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彼此结合。例如,第二实施方式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结合。第三实施方式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结合。第四实施方式可以与第一至三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结合。当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1例如,收集装置不限于垃圾袋7,机身1的一部分可以用作收集装置。垃圾袋3也可以部分或几乎全部从机身1露出。2有些时候,人们会将电机、扇叶叶片和包括蜗壳的壳体统称为风扇。在本申请中,风扇不包括上述电机和蜗壳,其包括扇叶,并且还可以包括连接到扇叶的轴。3在本发明中,吹吸管2不必一定为直管。而且,吹吸管2的直径不必在其轴向上的各位置都相同。4在吹风模式,机身进风部13不必与蜗壳33的进风部331直接接通,二者之间可以留有间隙。5可以不设置导轨或引导槽15,吹吸管连接部12的内周面可以起到引导吹吸管2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进风部流入所述蜗壳的内腔内,并自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内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的进风部内,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沿第一轴线纵长延伸,所述吹吸管沿第二轴线纵长延伸,所述蜗壳转动以在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形成的夹角度数始终不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管为单腔体风管,当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或者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始终不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供吸入的异物向外流出的出风口;所述风扇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入风侧和平行于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出风侧,在吹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正上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侧的前方;在吸风模式下,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的前方,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侧的正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吹吸机在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之间切换时,所述独立整体结构能够整体相对于所述握持部进行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拨杆,所述吹吸管包括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吸风模式向所述吹风模式切换时,所述拨杆控制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部相脱离,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向所述吸风模式切换时,所述拨杆控制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部相脱离。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或者所述吸风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包括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机身进风部和安装所述吹吸管的吹吸管连接部,所述机身进风部位于所述握持部的下方。10.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气流自所述开口流入至所述蜗壳的进风部内,并自所述蜗壳的出风部向所述吹吸管的管口流动;当所述蜗壳转动至所述吸风位置,气流自所述管口进入所述蜗壳的进风部内,并自所述出风部向外流出。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和所述主机壳体一体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吹吸管延伸的方向上贯通设置有前端开口及后端开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至少部分向后延伸并暴露于所述后端开口的外侧。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出风部的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风部的正下方。14.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并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收集装置,用以收集从所述出风部吹出的异物;所述进风部包括供外界气流进入至所述蜗壳的内腔内的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能够与所述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握持部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吹风位置,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对;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接合连通。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相对于所述握持部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70度~110度,使得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或者处于所述吸风模式。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吸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吹风模式,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逆时针转动90度;当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所述蜗壳绕旋转轴A顺时针转动90度。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所述吹吸机还包括吹吸转换机构,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可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绕所述旋转轴A在所述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所述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管包括形成有所述管口的第一子吹吸管及设置在所述管口和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之间的第二子吹吸管,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可操作地在轴向上进行位移,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具有接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二位置,当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吹吸机处于吹风模式下,所述第二子吹吸管与所述出风部相对;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吹吸机处于吸风模式下,所述第二子吹吸管与所述进风部相接合。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和所述吸风模式下,所述管口的最前端与所述旋转轴A之间的轴向距离始终保持不变。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控制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拨杆,所述拨杆枢转的连接到所述机身。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还包括能够枢转地安装到所述机身的操作组件,当所述第二子吹吸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组件能够操作地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至所述吹风位置或者处于所述吸风位置。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机身和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之间的转换辅助装置,所述转换辅助装置包括与所述机身相连接的第一固持部、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相连接的第二固持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固持部和所述第二固持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吹吸机处于所述吹风模式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拉伸状态;在所述吹吸机由所述吹风模式切换至所述吸风模式时,所述弹性部利用其回复力并与所述吹吸转换机构配合,带动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转动。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辅助装置为拉簧。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为独立整体结构,当所述吹吸机在所述吹风位置和所述吸风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电机相对所述风扇不转动,所述电机相对于所述机身能够处于转动状态。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包括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内外镂空的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吹风模式下,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进风部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吹吸管的延伸方向上贯通设置有前端开口及后端开口,所述气流产生装置至少部分向后延伸并暴露于所述后端开口的外侧。26.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所述吹吸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及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设有连通外界的开口;气流产生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由电机输出轴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和包围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吹吸管,具有连通外界用于进气或者出气的管口,所述吹吸管设有靠近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第一端;收集装置,用以收集从所述出风部吹出的异物;所述进风部包括吹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开口流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包括吸风模式下能够与所述收集装置连接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枢转设置,且至少能在吹风模式下的吹风位置和吸风模式下的吸风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吹风位置,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对;当所述蜗壳旋转至所述吸风位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吹吸管的第一端相接合连通。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和所述主机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百度查询: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