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和多根可滑动地固定于固定板内的固定线,所述固定线的两端分别从相反方向向固定板外伸出。本发明的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固定板、固定线相互之间可相对滑动,植入过程中可方便地调整固定板的位置,操作简捷方便,方便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复位和下压固定,缩短了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固定板与骨折块的接触面积大,固定牢靠,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减少了手术创伤并提高了手术质量,可适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各种类型。
主权项:1.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和多根可滑动地固定于固定板内的固定线(2),所述固定线(2)的两端分别从相反方向向固定板外伸出;固定线(2)从垂直于固定板某一断面的方向穿过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具有与固定线数量相同的凸条部(4),各凸条部相互平行设置,凸条部内开设有与固定线间隙配合的过线孔(3);各相邻凸条部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固定线为医用不可吸收缝线;所述固定板由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全文数据: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背景技术随着运动损伤和交通创伤的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其为前交叉韧带在胫骨的附着点,所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移位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功能丧失。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治疗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I型骨折一般主张采取石膏绷带固定法保守治疗;II型和Ⅲ型骨折,传统伸膝位固定常得不到较满意复位,会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出现,从而造成膝关节伸膝功能受限或关节活动不稳,须行手术治疗。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主要方法,但对于使用何种固定物和固定方式最适合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仍存在很大争议。当前常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有螺丝钉固定法、缝线固定法和钢丝固定法。螺钉固定对粉碎性骨折或骨块较小时这种方法受到限制,需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利用缝线固定手术技术要求高,需要反复调整缝线位置,使手术时间长,且缝线接触面小,固定不牢靠,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钢丝固定接触面积小,作用力集中,易发生韧带附着点撕脱,或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需二次手术取出钢丝,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撕脱骨折块固定不牢靠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和多根可滑动置于固定板内的固定线,所述固定线的两端分别从相反方向向固定板外伸出。如此,固定线、固定板之间可相对滑动,植入时,可方便地对固定板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固定线从固定板内部穿过,固定线打结固定后,固定线另一端从预设的胫骨骨道拉出打结固定,固定线本身的拉紧力将转化为对固定板的下压力,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提升固定牢靠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具有与固定线数量相同的凸条部,各凸条部相互平行设置,凸条部内开设有与固定线间隙配合的过线孔;优选地,各相邻凸条部之间的距离相同,以均衡压力。进一步地,固定板的凸条部的最大厚度为2-3mm,固定板的其他区域的厚度为1-1.5mm。进一步地,所述过线孔的孔径为0.5-1mm。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线的数量为偶数根,优选为4根,本发明人研究发现,固定线的数量选为4根时,既可实现牢靠固定,又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的优点,优势明显。进一步地,位置相间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相同,位置相邻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不同,方便区分固定线。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线为医用不可吸收缝线,优选地,所述医用不可吸收缝线的两端均经过浸蜡硬质处理,方便操作。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由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如此,无需二次取出内植物。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呈矩形,长度为10-25mm,宽度为10-25mm。固定板为扁平状,可增加接触面积,宽度和长度与前交叉韧带止点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固定牢靠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与骨折块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防滑件,优选地,所述防滑件选自突刺、凸起、凹坑,防止固定板滑动。可选地,所述防滑件的数量为多个,呈矩阵排列。防滑件的设置可进一步防止固定板滑动。本发明的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固定板、固定线相互之间可相对滑动,植入过程中可方便地调整固定板的位置,操作简捷方便,方便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复位和下压固定,缩短了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固定板与骨折块的接触面积大,固定牢靠,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减少了手术创伤并提高了手术质量,可适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各种类型。当前常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有螺丝钉固定法、缝线固定法和钢丝固定法。螺钉固定对粉碎性骨折或骨块较小时这种方法受到限制,需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利用缝线固定手术技术要求高,需要反复调整缝线位置,使手术时间长,且缝线接触面小,固定不牢靠,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钢丝固定接触面积小,作用力集中,易发生韧带附着点撕脱,或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需二次手术取出钢丝,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在现有技术中,有endobutton钢板或类似钢板用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这类钢板为长条型,与骨折块接触面积小,不适用于粉碎性骨折,且无防滑结构,固定后易滑动,导致骨折块松动。本发明中,固定板与骨折块面积的接触面积大,能完整的下压固定整个骨折面,多根固定线下拉时将力量均匀的传递给固定板,有效得固定整个骨折块;再者,固定板下表面的突刺有利于防止固定板滑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1和4根可滑动地固定于固定板内的固定线2,所述固定线2的两端分别从相反方向向固定板外伸出。所述固定板具有4个凸条部4,各凸条部相互平行设置,凸条部内开设有与固定线间隙配合的过线孔3;各相邻凸条部之间的距离相同。固定线从垂直于固定板某一断面的方向穿过固定板。固定板的凸条部的最大厚度为2.5mm,固定板的其他区域的厚度为1.25mm。所述过线孔的孔径为0.75mm。位置相间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相同,位置相邻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不同,如此,四根线为两种颜色,可方便地进行区分,方便两两打结固定。所述固定线为医用不可吸收缝线,所述医用不可吸收缝线的两端均经过浸蜡硬质处理。所述固定板由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所述固定板呈矩形,长度为15mm,宽度为15mm,该尺寸覆盖了目前常见的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块宽度,可根据术中撕脱骨折块测量大小进行不同型号的选择,固定板略大于或等于撕脱骨折块的宽度即可。所述固定板与骨折块接触的表面设有多个呈矩阵排布的防滑件,所述防滑件为突刺。使用时,在做好关节镜入路和探查后,用缝合钩将PDS线穿过前交叉韧带后部纤维束,利用PDS线带线原理将固定板的固定线穿过前交叉韧带后部纤维,将4根线两两打结固定在前交叉韧带纤维上,再将固定板置入关节腔内和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块的表面。然后在撕脱骨块的前方胫骨两侧,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打入克氏针两枚,拔出克氏针,利用腰穿针经克氏针的骨道带入PDS线,将固定线的另一端拉出骨道,收紧固定线后,固定板将撕脱骨折块下压固定,在胫骨骨道外将缝线打结。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1.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和多根可滑动地固定于固定板内的固定线(2),所述固定线(2)的两端分别从相反方向向固定板外伸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具有与固定线数量相同的凸条部(4),各凸条部相互平行设置,凸条部内开设有与固定线间隙配合的过线孔(3);优选地,各相邻凸条部之间的距离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板的凸条部的最大厚度为2-3mm,固定板的其他区域的厚度为1-1.5mm。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的孔径为0.5-1mm。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线的数量为偶数根,优选为4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位置相间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相同,位置相邻的两根固定线的颜色不同。7.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线为医用不可吸收缝线,优选地,所述医用不可吸收缝线的两端均经过浸蜡硬质处理。8.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由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呈矩形,长度为10-25mm,宽度为10-25mm。10.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骨折块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防滑件,优选地,所述防滑件选自突刺、凸起、凹坑。
百度查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