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冲击工具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包括壳体;马达,刀具主轴、冲击机构及传动机构,冲击机构包括可相对旋转的撞锤和导向件,撞锤可相对导向件旋转时可轴向冲击刀具主轴,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通过模式调节机构来改变撞锤能与导向件的相对运动状态,从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式切换方案。

主权项:1.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刀具主轴,用于接收工具头,具有中心轴线;冲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设置在所述撞锤内侧或者外侧的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置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冲击模式下,所述导向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第一导引件与所述第二导引件配合能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非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

全文数据:冲击工具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背景技术传统的冲击工具提供有功能切换机构,能够分别实现钻模式、螺丝批扭力调节模式、冲击钻模式等工作模式。中国专利CN103182703B公开了一种手持工具装置,其通过改变行星齿轮变速器级104a,104b,104c的运行状态来驱动锤子驱动机构50a,其利用工具主轴38a是否下压来改变行星齿轮变速器级的运行状态,实现冲击模式的切换。然而这种方式,行星齿轮变速器级的结构设计复杂,模式切换方案复杂。发明内容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冲击工具的模式切换结构设计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冲击工具。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包括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刀具主轴,用于接收工具头,具有中心轴线;冲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置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第一导引件通过所述第二导引件能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非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无相对旋转;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上述冲击工具通过模式调节机构来改变撞锤能与导向件的相对运动状态,从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式切换方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机构还包括由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的冲击结构轴,模式调节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导向件和撞锤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固定,二者之另一由所述冲击结构轴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和撞锤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被解除且在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的作用下随二者之另一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包括模式调节件和冲击切换件,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运动以使所述冲击切换件能够与所述导向件啮合或分离,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导向件相对壳体固定;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导向件相对壳体可旋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切换件以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转动驱动冲击切换件进行轴向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切换件设有第一固定齿,所述导向件设有第二固定齿,所述模式调节件相对壳体旋转驱动所述冲击切换件沿所述中心线轴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齿与第二固定齿啮合或分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第一固定齿的抵挡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齿的抵挡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固定齿仅在单向上限制导向件的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上设置有模式导引部,所述冲击切换件上设有模式配接部,所述模式调节机构还包括与冲击切换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给所述冲击切换件提供向导向件移动至与导向件啮合的驱动力,当模式调节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模式导引部克服弹性元件的作用力驱动模式配接部运动至使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套设于所述撞锤外侧,所述第二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导向件的内周面,所述第一导引件设置于所述撞锤的外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件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撞锤的滚珠,所述第二导引件包括若干个爬坡段和跌落段,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爬坡段时,所述滚珠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运动;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跌落段时,所述蓄能元件驱动所述撞锤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冲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扭矩调节机构,所述扭矩调节机构包括扭矩调节盘,以及扭矩调节件,所述冲击工具包括内齿圈,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所述扭矩调节盘与所述模式调节件由轴向抵接转变为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盘可沿中心轴线移动向远离内齿圈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内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扭矩输出的调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阻挡部,所述扭矩调节盘上设置有向模式调节件方向延伸的凸起,所述模式调节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抵接,所述模式调节件在第三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分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扭矩调节机构,所述扭矩调节机构包括扭矩调节盘,以及扭矩调节件,所述冲击工具包括内齿圈,当所述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扭矩调节盘与所述模式调节件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盘可沿中心轴线移动向远离内齿圈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内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扭矩输出的调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阻挡部,所述扭矩调节盘上设置有向模式调节件方向延伸的凸起,当所述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分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齿与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导向件和冲击切换件在所述刀具主轴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刀具主轴,用于接收工具头,具有中心轴线;冲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置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撞锤在所述第一导引件和所述第二导引件的引导下能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且所述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同步转动,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刀具主轴,具有中心轴线,用于接收工具头;冲击机构,具有撞锤、导向件、设置于撞锤和导向件之一的曲面引导部、设置于撞锤和导向件之另一的转换件、以及与所述撞锤轴向抵接的蓄能元件;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冲击机构;扭矩调节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扭矩调节件;在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和导向件能够相对旋转,所述曲面引导部通过转换件驱动撞锤克服蓄能机构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蓄能机构驱动所述撞锤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从而冲击所述刀具主轴;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刀具主轴的输出扭矩。上述冲击工具,设有冲击螺丝批模式,刀具主轴能够作往复作冲击运动且其扭矩可调,利用刀具主轴的冲击力使螺钉能顺利的钉入目标并进行拧螺钉操作,不需要操作人员施加较大的下压力。此外,上述冲击工具,在拧螺钉的过程中,利用刀具主轴的冲击力,可以使工具头与目标始终保持接触而不需要操作人员施加较大的下压力,避免因下压力不够导致工具头出现打滑现象,减轻工具头的磨损,当工具头为十字型或一字型时效果尤为明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机构包括输出齿圈,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模式调节件、以及由模式调节件驱动的冲击切换件;所述扭矩调节机构还包括扭矩调节盘;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运动,当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模式调节件与扭矩调节盘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盘可沿中心轴线向远离输出齿圈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输出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输出扭矩的调节,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啮合从而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固定,所述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模式调节件与扭矩调节盘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输出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输出扭矩的调节;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分离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旋转,从而所述撞锤和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同步转动,所述撞锤不能够轴向冲击刀具主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运动至第三位置时,模式调节件与扭矩调节盘轴向抵接,所述扭矩调节盘沿刀具主轴轴线运动被限制;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分离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旋转,从而所述撞锤和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同步转动,所述撞锤不能够轴向冲击刀具主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运动至第四位置时,模式调节件与扭矩调节盘轴向抵接,所述扭矩调节盘沿刀具中心轴线的运动被限制;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啮合从而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固定,所述撞锤相对导向件旋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调节件相对壳体转动地设置,所述模式调节件能够驱动冲击切换沿所述中心轴线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切换件设有第一固定齿,所述导向件设有第二固定齿,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第一固定齿的抵挡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齿的抵挡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固定齿仅在单向上限制导向件的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件套设于所述撞锤外侧,所述第二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导向件的内周面,所述第一导引件设置于所述撞锤的外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件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撞锤的滚珠,所述第二导引件包括若干个爬坡段和跌落段,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爬坡段时,所述滚珠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机构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运动;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跌落段时,所述蓄能机构驱动所述撞锤朝第二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冲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齿与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导向件和冲击切换件在所述刀具主轴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图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与冲击结构轴为一体设置时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冲击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的示意剖视图;图8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的示意结构图;图9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的示意剖视图;图10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的示意结构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扭矩调节盘的结构示意图;图13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扭矩调节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冲击钻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钻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击工具处于螺丝批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冲击螺丝批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撞锤的结构示意图抵接部;图20矩调节盘压接于内齿圈的示意图;图21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冲击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2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模式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3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冲击螺丝批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4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钻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5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处于螺丝批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至少包括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冲击工具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内的传动机构20、设置于壳体10内并向传动机构20提供动力的马达30、由传动机构20驱动工作的冲击机构40、刀具主轴50和模式切换机构60。刀具主轴50用于接收工具头200,具有中心轴线X。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沿其中心轴线X往复运动。非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不作往复运动。模式切换机构60则用以使冲击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冲击机构40包括撞锤410、导向件420、与撞锤410抵接的蓄能元件431,撞锤410上设置有第一导引件432、设置在导向件420设置有第二导引件433。冲击模式下,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使得第一导引件432通过第二导引件433能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沿中心轴线X朝第一方向A运动,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非冲击模式下,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水平向右,第二方向B为水平向左。传动机构20用于将马达30的动力传递至撞锤410和导向件420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模式调节机构60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撞锤410能够相对导向件420旋转,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导向件420能够由马达30驱动旋转,但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由此,通过操作模式调节机构60,能够使冲击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切换方便,丰富了冲击工具的功能。操作模式调节机构60使撞锤410与导向件420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可以有多种的实现方式。如,参图3所示,冲击机构40还包括由传动机构20驱动旋转的冲击结构轴434,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10固定,二者之另一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被解除且在第一导引件432和第二导引件433的作用下随二者之另一转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撞锤410及导向件420均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被限制旋转以相对于壳体10固定,如此撞锤410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时,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能够被马达30驱动旋转,此时撞锤410也同步转动,故导向件420和撞锤410无相对旋转,撞锤410无轴向往复运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也可以是刚好相反的情形,即撞锤410被限制旋转,而导向件420旋转,此时同样地,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而当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同步转动,二者之间无相对旋转,撞锤410无轴向往复运动。在又一实施例中,模式调节机构60处于第一状态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均旋转。具体的,此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具有旋转速度差,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进而撞锤410能够冲击刀具主轴50。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为分体设置。然而,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也可以为一体设置。如图4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50的左端用于接收工具头200,中部用于驱动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右端与传动机构20配合,以接收马达30的动力。撞锤410与导向件420能够相对转动时,蓄能元件431可以使撞锤410轴向运动。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向件420套设于撞锤410外侧,第二导引件433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内周面,第一导引件432设置于撞锤420的外周面。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引件432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撞锤410的滚珠,所述第二导引件433包括若干个爬坡段4331和跌落段4332。当滚珠经过爬坡段4331时,滚珠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A运动;当滚珠经过跌落段4332时,蓄能元件431驱动撞锤410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从而实现冲击。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爬坡段4331的最高顶点与跌落段4332的最高顶点连接。进一步地,爬坡段4331可以呈螺旋线型,跌落段4332可以呈直线型,且跌落段4332沿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延伸。优选地,为了保证撞锤410对刀具主轴50形成足够的冲击力,且冲击工具的体积紧凑,爬坡段4331在轴向方向爬坡高度大于3mm且小于等于15mm,优选地,爬坡高度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12mm,更为优选地,爬坡高度为10mm。需要说明的是,“爬坡高度”指的是爬坡段4331的两端之间的在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上的轴向距离。当第一导引件432自爬坡段4331最高顶点跌落时,可以沿着跌落段4332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也可以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方式不经过跌落段4332直接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换句话说,跌落段4332也可以设置成设置在爬坡段4331与爬坡段4331之间的间断部分。本实施例中,将撞锤410套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外部,导向件420套在撞锤410外部。为了实现导向件420与撞锤410的相对旋转,冲击机构40还包括固定在壳体10内的支撑座435,支撑座434与导向件420之间还设置有在导向件420转动时支撑导向件420的钢球436。这样,导向件420能够旋转时,导向件420与支撑座435之间摩擦力较小。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冲击结构轴434上套设有挡板4341,也即挡板4341外套于冲击结构轴434的外周壁,蓄能元件431位于撞锤410与挡板4341之间,元件431远离撞锤410的一端可以与挡板4341配合。当撞锤410朝向蓄能元件431移动一定距离后,撞锤410与挡板4341可以压缩蓄能元件431。由此,蓄能元件431可以对撞锤410形成推动力。蓄能元件431可以采用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撞锤410上开设的空腔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为固定地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凸轮槽。滚珠在凸轮槽中螺旋运动,从而实现撞锤4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的往复运动。此时,撞锤410可以套在导向件420的外部,第一导引件432设置在撞锤410的内周面。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起到曲面引导部的作用,使得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时能够沿曲面引导部运动。第一导引件432则为撞锤410运动的转换件。参考图1和图2,模式调节机构60包括冲击切换件610和模式调节件620。模式调节件620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运动以使冲击切换件610能够与导向件420啮合或分离。如图7和图8所示,模式调节件620处于第一位置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9和图10所示,模式调节件62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冲击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本实施例中,模式切换件620以相对于壳体10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转动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这样,可以减小模式切换件620的操作空间。这种方式下,在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切换时,模式切换件620是转动一定的角度的方式实现位置切换。当然,模式切换件620也可以是相对壳体10轴向运动以改变位置,进而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如图5和图6所示,冲击切换件610设有第一固定齿611,导向件420设有第二固定齿421,模式调节件620相对壳体10旋转并驱动冲击切换件610沿中心线轴线X移动以使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分离。如图8所示,当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冲击切换件610可以限定导向件420的运动,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10所示,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时,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冲击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第一固定齿611的第一抵挡面6111与第二固定齿421的第二抵挡面4211相互抵接,且第一固定齿611仅在单向上限制导向件420的转动。这样,当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块421配合连接时,冲击切换件610只能限制导向件420的单向转动。也就是说,从图5看,假设冲击切换件610能限制导向件420顺时针转动,当冲击结构轴434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导引件沿爬坡段4331爬坡,当运动至爬坡段4331的最高点处时,从跌落段4332跌落至下一个爬坡段的最低点处,如此反复,撞锤410可轴向运动;当冲击结构轴434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导引件432不能够从一个爬坡段4331的最低点运动至另一个爬坡段4331的最高点,第一导引件432会卡死在跌落段4332处,冲击切换件610不能限制导向件420,则导向件420跟随撞锤410一起旋转,撞锤410相对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因此第一导向件432不会卡死在导向件420处,也即可以防止马达反转时堵死。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所述导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二固定齿421在导向件420上的位置靠近导向件420的轴向上的中心,这样,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如此设计,可减小导向件420和冲击切换件6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所需要的运动空间,使结构紧凑。更进一步地,导向件420具有一个导向本体422。导向本体422具有一个外周面4221。第一固定齿611凸设于导向本体422的外周面4221,且第一固定齿611与外周面421的靠近冲击切换件61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如此,冲击切换件610可在外周面4221的支撑下朝向导向件420移动直到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以保证导向件420往复移动平顺且稳定。参考图6,冲击切换件610上还设有模式配接部613。参考图11,模式调节件620上设置有模式导引部623。参考图1和图2,模式调节机构还包括与冲击切换件610抵接的弹性元件630,弹性元件630给冲击切换件610提供向导向件42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的驱动力,当模式调节件620由图7中的第一位置转动到图9中的第二位置时,模式导引部623克服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驱动模式配接部613运动至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还还包括扭矩调节机构70。扭矩调节机构70包括可沿中心轴线X移动的扭矩调节盘710,以及驱动扭矩调节盘710轴向移动的扭矩调节环720。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模式调节件620锁定或解锁扭矩调节盘710,使得扭矩调节盘710可以沿轴向移动以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扭矩输出的调节。更具体的,当模式调节件620与扭矩调节盘710轴向分离时,扭矩调节盘710可以轴向移动,进而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扭矩输出的调节,冲击工具进入扭力调节模式。当模式调节件620与扭矩调节盘710轴向抵接时,扭矩调节盘710不可以轴向移动,扭矩调节盘710不能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扭矩输出的调节,冲击工具进入无扭力调节模式。利用扭矩调节机构70,冲击工具至少可以在非冲击模式下,进一步实现有扭力调节模式和无扭力调节模式,其中无扭力调节时,可实现钻模式;而有扭力调节时,可实现螺丝批模式。具体的,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且如图15所示模式调节件620与扭矩调节盘710轴向抵接,冲击工具处于钻模式。此时,操作模式调节件620使其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时,扭矩调节盘710与模式调节件620由轴向抵接转变为轴向分离扭矩调节盘710可以沿刀具主轴50的轴向移动,冲击工具进入螺丝批模式。操作模式调节件620相对壳体转10转动设置时,模式调节件620使其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时为转动一定角度。具体的,如图11和12所示,模式调节件620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阻挡部622,扭矩调节盘710的上设置有向模式调节件方向延伸的凸起712,模式调节件620在第二位置时,如图15所示,凸起712与阻挡部622轴向抵接,扭矩调节盘710不能轴向移动,冲击工具处于无扭力调节模式,此时进入钻模式;当模式调节件620在第三位置时,如图16所示,凸起712与阻挡部622轴向分离,扭矩调节盘710能够轴向移动,冲击工具进入扭力调节模式,可实现螺丝批功能。此外,利用扭矩调节机构70,还可以同时在冲击模式下也实现扭力调节模式和无扭力调节模式,其中无扭力调节时,可实现冲击钻模式,而有扭力调节时,可实现冲击螺丝批模式。具体的,当模式调节件62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此时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14所示,凸起712与阻挡部622轴向抵接时,扭矩调节盘710不能轴向移动,冲击工具处于无扭力调节模式,此时进入冲击钻模式。如图17所示,凸起712与阻挡部622轴向分离时,扭矩调节盘710能够轴向移动,冲击工具进入扭力调节模式,可实现冲击螺丝批模式。上述实施例中,当所述模式调节件62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此时冲击工具进入冲击模式,操作模式调节件620,可使得凸起712与阻挡部622轴向抵接或分离,进而能实现冲击钻模式或冲击螺丝批模式。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模式调节件62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扭矩调节盘710与模式调节件620轴向分离,因此冲击工具切换为冲击模式时直接进入冲击螺丝批模式,此时冲击工具仅具有三种工作模式,即钻模式、螺丝批模式和冲击螺丝批模式。本实施例中,利用冲击切换件610和模式调节件620可实现四种工作模式的切换,顺序为冲击螺丝批模式a、螺丝批模式b、钻模式c、冲击钻模式d。具体的,参考图6所示,模式调节件620的导引块621具有第一斜面部6211、第二斜面部6212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平台部6213,其中平台部6213用于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模式调节件620转动过程中,第一斜面部6211先与导引块621的侧部接触,此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保持配合,导向件420不能转动,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如图17所示,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可处于冲击螺丝批模式a。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平台部6213运动到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的位置,冲击切换件610轴向远离导向件420,此时导向件420可以转动,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如图16所示,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进入螺丝批模式b。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平台部6213转动一定角度但仍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此时导向件420可以转动,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运动到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的位置,如图15所示,不能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且进入钻模式c。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平台部6213与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周向上错开,第二斜面部621与导引块621的侧部接触,冲击切换件610轴向向靠近导向件420的方向移动,导向件420不可转动,冲击机构40有冲击输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仍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的位置,如图14所示,不能进行扭力调节,冲击工具进入冲击钻模式d。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模式调节件620的导引块621及配合块622的结构可以不同,且仍可以实现四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但顺序与上述实施例有所不同。例如,导引块6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处的平台部6213,两个平台部之间则为斜面部。这样,当第一个平台部6213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时,,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设置为阻挡部622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可实现螺丝批模式。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使第一个平台部6213与配合块612在周向上错开,斜面部运动到与导引块621的侧部接触的位置,冲击机构40有冲击输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仍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可实现冲击螺丝批模式。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仍是斜面部与导引块621的侧部接触,冲击机构40有冲击输出,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不能进行扭力调节,可实现冲击钻模式。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使第二个平台部6213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的配合块612,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仍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不能进行扭力调节,故可实现钻模式由此,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实现螺丝批、冲击螺丝批、冲击钻及钻四种功能,四种工作模式的顺序依次为:螺丝批模式、冲击螺丝批模式、冲击钻模式、钻模式。如图21和22所示,分别示意了冲击切换件及模式调节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可以实现三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冲击工具具备三种功能。具体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冲击切换件610’的端面设有第一固定齿611',外圆周设有配合块612'。如图22所示,模式调节件620'的内圆面设有导引块621'和阻挡部622’。导引块621'仅具有一个斜面部6211’,及具有平台部6213'。斜面部6211’与平台部6213'之间可以通过直面过渡,也可以是斜面部6211’直接延伸至与平台部6213'衔接。模式调节件620'转动过程中,当模式调节件620'转动至斜面部6211’与导引块621'接触时,此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保持配合,导向件420不能转动,冲击机构40有扭矩输出;如图23所示,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处于冲击螺丝批模式。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使得平台部6213'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冲击切换件610轴向远离导向件420,此时导向件420可以转动,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如图25所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此时不能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处于钻模式。继续转动模式调节件620',平台部6213'继续轴向抵接冲击切换件610'的配合块612',此时导向件420可以转动,冲击机构40无冲击输出;此时如图20所示,此时模式调节件620的阻挡部622未轴向抵接到扭矩调节盘710的凸起712,此时可以进行扭力调节,故冲击工具螺丝批模式。由此,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实现的三种工作模式依次为:冲击螺丝批模式、钻模式、螺丝批模式,即实现冲击螺丝批、钻及螺丝批三种功能。以上所有的实施例中,冲击工具能够实现冲击螺丝批模式。在冲击螺丝批模式下,刀具主轴50能够作往复作冲击运动且其扭矩可调,因此,当执行订螺钉作业时,利用刀具主轴50的冲击力使螺钉能顺利的钉入目标并进行拧螺钉操作,不需要操作人员施加较大的下压力。此外,当螺钉钉入目标后,在拧螺钉的过中,仍可以利用刀具主轴50的冲击力,可以使工具头200与目标始终保持接触而不需要操作人员施加较大的下压力,避免因下压力不够导致工具头200出现打滑现象,减轻工具头200的磨损,当工具头200为十字型或一字型时效果尤为明显。综上,利用冲击螺丝批模式,在不同性质的目标如木头、墙壁上作业时,均可以利用刀具主轴50的冲击力使螺钉顺利钉入目标,及在拧螺钉的过程中防止工具头200出现打滑现象。以上所有的实施例中,扭矩调节盘710轴向运动时,可实现对刀具主轴50输出扭矩的调节。其中,当扭矩调节盘710移动时,其与传动机构20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继而改变传动机构20作用于刀具主轴50的扭矩。具体的,传动机构20包括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10内的内齿圈210、与内齿圈210啮合以将马达30的扭矩传递给冲击结构轴434的驱动轮220。扭矩调节机构70包括扭矩调节件。扭矩调节件用以调节内齿圈210转动时的阻力力矩,使得内齿圈210克服不同的阻力转动,进而使得驱动轮220传递至冲击结构轴434的扭矩得以调节,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输出扭矩的调节。具体的,当模式调节件620与扭矩调节盘710由轴向抵接变为轴向分离时,扭矩调节盘710可以沿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向远离内齿圈210的方向移动,且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扭矩调节盘710对内齿圈210的作用力,以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输出扭矩的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扭矩调节件包括扭矩调节环720。扭矩调节环720与壳体10以可轴向运动但不可相对转动方式配接,并可改变扭矩调节盘710对内齿圈210的作用力。换言之,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圆周方向上,扭矩调节环720与壳体10不能够相对转动,二者是相对静止的。但在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上,扭矩调节环720相对于壳体10可以移动。例如,壳体10上可以设置沿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向块,扭矩调节环720对应导向块设置滑槽,通过导向块与滑槽的配合引导扭矩调节环720的运动轨迹。例如,如图1至图3、图8、图9及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扭矩调节盘710与内齿圈210端面接触,并施加轴向压力于内齿圈210的端面,因此通过调节扭矩调节盘710的转动阻力力矩,就可以调节内齿圈210的转动阻力力矩。扭矩调节机构70还包括位于扭矩调节盘710以及扭矩调节环720之间的压簧730。扭矩调节盘710的面对扭矩调节环720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柱711,而扭矩调节环720的面对扭矩调节盘710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柱721。压簧730的两端分别套在第一定位柱711和第二定位柱721上。当扭矩调节环720被驱动朝向扭矩调节盘710移动时,压簧730被压缩,压簧730的压缩量越大,扭矩调节盘710施加给内齿圈210的轴向压力越大,内齿圈210的旋转阻力越大,承受的转动阻力力矩越大,当内齿圈210被限制不能够相对壳体10转动时,内齿圈210相当于壳体10的一部分,此时驱动轮220传递至冲击结构轴434的扭矩最大,冲击工具处于无扭力调节模式。如图20所示,扭矩调节盘710的背对扭矩调节环720的一端设有压接柱713。压接柱713与内齿圈210的端面之间设有球体714。扭矩调节盘710的压接柱713通过球体714压在内齿圈210的端面上,以能够提供轴向压力于内齿圈210,同时由不影响内齿圈210的转动。当扭矩调节环720被驱动远离扭矩调节盘710移动时,压簧730的压缩量减小,扭矩调节盘710施加给内齿圈210的轴向压力减小,内齿圈210的旋转阻力减小,使刀具主轴50的输出扭矩减小,从而实现对刀具主轴50的输出扭矩的调节。进一步地,扭矩调节机构70还包括扭力罩740,用以供使用者操作以驱动扭矩调节环720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扭力罩740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可转动设置并用以驱动扭矩调节环720轴向运动。例如,扭力罩740与扭矩调节环720之间可以采用螺纹连接。例如,扭力罩740可转动地套在扭矩调节环720的外部,其中扭力罩740的内圆设有内螺纹,而扭矩调节环720的外圆则设有外螺纹。如此,当扭力罩740旋转时,扭矩调节环720被驱动沿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移动,进而调节扭矩调节盘710施加给内齿圈210的轴向压力。下面结合附图,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四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如图2所示,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此时模式调节机构60的冲击切换件610限制导向套420转动,故冲击机构40的撞锤410能沿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运动,以能够撞击冲击结构轴434。此时,旋转扭力罩740,扭矩调节环720被驱动沿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移动,进而调节内齿圈210的转动时的阻力力矩,实现冲击模式的扭力调节,即使得冲击工具在冲击螺丝模式下工作。如果扭矩调节盘71被压死,也即内齿圈210在旋转方向上不能转动,则冲击工具切换为在冲击钻模式下工作。而如果要调节为钻模式或者螺丝批模式,则首先操作模式调节机构60的模式切换钮620使冲击工具进入如图3所示的非冲击模式,此时,撞锤410与导向套420能够一起转动,撞锤410不能够在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上运动,不能够撞击冲击结构轴434。然后,通过旋转扭力罩740来调节扭矩调节盘710以及扭矩调节环720施加给内齿圈210的轴向压力,使得冲击工具在扭力调节状态下工作,即在螺丝批模式下工作;或使得冲击工具在无扭力调节状态下工作,即在钻模式下工作。显然地,可以理解,冲击工具的工作模式切换顺序不限于上文所述,其与冲击工具当前所处的工作模式及操作者的切换意图有关系。进一步地,在无扭力调节状态下,即马达30传递最大扭矩至冲击结构轴434的工况下,无论冲击钻模式或钻模式下,扭矩调节盘710将内齿圈210压紧使内齿圈210不能旋转,操作者希望这种状态能够可靠地得到保证。另外,实际工作中,当冲击工具切换至冲击模式后,也并不是所有的工况都希望撞锤410执行锤击动作。例如,操作者希望工具头或刀具主轴30未受到来自工况的负载时,撞锤410不产锤击动作,即开机但未作业时,希望冲击工具是在一个较为安静的状态下待机。为此,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冲击机构40还设置有离合机构440。换言之,离合机构440用以在冲击结构轴434与撞锤410之间传递动力。离合机构440可以使冲击结构轴434与撞锤410配合,也可以使冲击结构轴434与撞锤410脱开。当离合机构440可以使冲击结构轴434与撞锤410配合时,冲击结构轴434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撞锤410,冲击结构轴434带动撞锤410转动,当离合机构440使二者脱开时,离合机构440与撞锤410之间的配合关系解除,冲击结构轴434不带动相对于撞锤410旋转,撞锤20相对于导向件420静止。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离合机构440设置为通过一经由刀具主轴50传递的力闭合。即离合机构440与撞锤410之间是否存在配合关系可以通过刀具主轴50控制,刀具主轴50可以对离合机构440施加外力,以改变离合机构440与撞锤410之间的关系,如工具头或刀具主轴50抵接在工况时也即刀具主轴50受到一轴向负载时,离合机构440闭合,撞锤410被驱动,进一步地,当撞锤410能够在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上往复运动时,冲击工具即能执行冲击动作。参考图18、图19,一些实施例中,离合机构440包括离合件441,设置在冲击结构轴434上用以容纳所述离合件441的凹槽4342,设置在刀具主轴50上的开槽510,其中开槽510包括抵接部511。离合件441由刀具主轴50带动沿冲击结构轴434的轴向方向运动,并选择地与斜面部411在圆周方向上相卡定以传递扭矩或脱离。可以理解,当离合件441运动到斜面部411在圆周方向上相卡定的位置时,冲击结构轴434能够通过离合件441带动撞锤410,反之,当离合件441与斜面部411分离后,冲击结构轴434不带动撞锤410旋转,由此实现撞锤410的运动动力的切断。如图18,刀具主轴50的一端伸入冲击结构轴434内,刀具主轴50上设有用以驱动离合件441运动的抵接部511。抵接部511在刀具主轴50的径向上具有一定高度,以在刀具主轴50轴向运动时能够带动离合件441运动。本实施例中,冲击结构轴434远离马达30的一端设有具有开口的空腔4343。刀具主轴与冲击结构轴434同轴设置,刀具主轴的靠近马达的一端部伸入空腔4343中,与传动轴以可相对轴向移动但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例如,空腔4343的内壁和刀具主轴30连接端的外壁通过沿轴向延伸的花键配合,以使刀具主轴50可相对于冲击结构轴434轴向移动并能够随冲击结构轴434一起转动。继续参考图18,刀具主轴50的伸入空腔4343部分上设置有抵接部510。抵接部511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径向上至少部分地位于离合件441的一侧以轴向抵接离合件441。进一步地,撞锤410套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外部。斜面部411设置在所述撞锤的与冲击结构轴434相对的内圆面上。具体地,斜面部411为一个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弧面,可在圆周方向上阻挡离合件441跟随传动轴转动。离合件441优先设置为球状或柱状,且具有圆滑的外表面,圆滑的外表面在活动过程中具有较小的摩擦力,从而易于离合件441的状态切换。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空腔4343底部设有轴向抵接于刀具主轴50的复位件4344。复位件4344提供使刀具主轴50远离冲击结构轴434运动的弹性力。当刀具主轴50未承受轴向负载的作用时,刀具主轴50处于其第一位置,离合机构40处于脱开状态,冲击结构轴434不向撞锤410传递动力,撞锤410不能够旋转。当刀具主轴50在轴向负载的作用下克服复位件4344阻力朝向马达30运动到第二位置时,离合机构410处于啮合状态,离合件441在圆周方向上与斜面部411相抵接,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撞锤410转动。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工具,在冲击模式下时,只有当刀具主轴50承受轴向负载时撞锤410才产生冲击动作,空载时,撞锤410不转动,不会产生锤击的噪音。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刀具主轴,用于接收工具头,具有中心轴线;冲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置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第一导引件与所述第二导引件配合能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非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导向件能够由马达驱动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还包括由由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旋转的冲击结构轴,模式调节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导向件和撞锤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固定,二者之另一由所述冲击结构轴驱动旋转;模式调节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和撞锤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被解除且在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的作用下随二者之另一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包括模式调节件和冲击切换件,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间运动以使所述冲击切换件能够与所述导向件啮合或分离,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导向件相对壳体固定;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导向件相对壳体可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以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转动驱动冲击切换件进行轴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切换件设有第一固定齿,所述导向件设有第二固定齿,所述模式调节件相对壳体旋转驱动所述冲击切换件沿所述中心线轴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齿与第二固定齿啮合或分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第一固定齿的抵挡面与所述第二固定齿的抵挡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固定齿仅在单向上限制导向件的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调节件上设置有模式导引部,所述冲击切换件上设有模式配接部,所述模式调节机构还包括与冲击切换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给所述冲击切换件提供向导向件移动至与导向件啮合的驱动力,当模式调节件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模式导引部克服弹性元件的作用力驱动模式配接部运动至使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套设于所述撞锤外侧,所述第二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导向件的内周面,所述第一导引件设置于所述撞锤的外周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件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撞锤的滚珠,所述第二导引件包括若干个爬坡段和跌落段,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爬坡段时,所述滚珠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机构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运动;当所述滚珠经过所述跌落段时,所述蓄能机构驱动所述撞锤朝第二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冲击。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扭矩调节机构,所述扭矩调节机构包括扭矩调节盘,以及扭矩调节件,所述冲击工具包括内齿圈,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所述扭矩调节盘与所述模式调节件由轴向抵接转变为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盘可沿中心轴线移动向远离内齿圈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内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扭矩输出的调节。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调节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阻挡部,所述扭矩调节盘上设置有向模式调节件方向延伸的凸起,所述模式调节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抵接,所述模式调节件在第三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分离。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扭矩调节机构,所述扭矩调节机构包括扭矩调节盘,以及扭矩调节件,所述冲击工具包括内齿圈,当所述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扭矩调节盘与所述模式调节件轴向分离,从而所述扭矩调节盘可沿中心轴线移动向远离内齿圈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扭矩调节件可操作地改变所述扭矩调节盘对内齿圈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所述刀具主轴的扭矩输出的调节。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调节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突出的阻挡部,所述扭矩调节盘上设置有向模式调节件方向延伸的凸起,当所述模式调节件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凸起与阻挡部轴向分离。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齿与第二固定齿啮合时,所述导向件和冲击切换件在所述刀具主轴的轴向上部分地重叠。15.一种冲击工具,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马达,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刀具主轴,用于接收工具头,具有中心轴线;冲击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上的第一导引件,设置在导向件上的第二导引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元件;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撞锤在所述第一导引件和所述第二导引件的引导下能克服所述蓄能元件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且所述蓄能元件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传动机构,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撞锤和导向件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冲击工具还包括用于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所述撞锤能够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冲击工具处于冲击模式;第二状态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同步转动,所述冲击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

百度查询: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