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与所述包肩板连接的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与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腰部的束带角度控制器、环绕人体腰部且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第三束带和环绕人体大腿根部且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向上移动的第四束带。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设置束带角度控制器通过束带与包角板连接,并设置两个束带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移动,使得包肩板能够形成均匀而有效的固定力,不会影响人体胸廓运动,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主权项:1.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包肩板连接的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与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腰部的束带角度控制器、环绕人体腰部且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第三束带和环绕人体大腿根部且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向上移动的第四束带;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由人体肩部向下延伸至对侧的人体腰部处,束带角度控制器处于人体腰部位置处,束带角度控制器位于包肩板的下方斜对侧,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为倾斜设置,束带角度控制器通过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对包肩板施加牵拉力,使得包肩板固紧到人体肩关节上;人体躯干部位于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之间,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分别位于人体躯干部的前方和后方;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包括主牵拉板、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束带连接的第一带扣和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束带连接的第二带扣,所述第三束带和所述第四束带穿过主牵拉板;第一带扣通过第一转轴与主牵拉板转动连接,第二带扣通过第二转轴与主牵拉板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转轴的轴线相平行,主牵拉板具有让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插入的两个轴孔,第一带扣和第二带扣相对于主牵拉板可旋转;主牵拉板具有让第四束带嵌入的容置槽,主牵拉板的上端与第一带扣和第二带扣连接,容置槽设置于主牵拉板的下端,主牵拉板的下端为U型结构,使得主牵拉板的下端形成钩状结构,用于勾住第四束带;主牵拉板能够在第三束带上沿着人体腰部位置处进行周向移动,第三束带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向上移动;主牵拉板具有让第三束带穿过的第一腰带孔和第二腰带孔,第一腰带孔和第二腰带孔位于第一带扣和第二带扣的下方,第一腰带孔和第二腰带孔在主牵拉板上为并排设置且第一腰带孔和第二腰带孔为沿主牵拉板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两个通孔;所述包肩板包括主体部和两个牵拉部,所述第一束带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一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束带的一端与另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二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由人体肩部向下延伸至对侧的人体腰部处;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连接板连接的上拉板和下拉板,上拉板和下拉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上拉板和下拉板为长条板,上拉板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上端连接,下拉板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下端连接,下拉板的另一端与上拉板的另一端连接,上拉板位于下拉板的上方且上拉板和下拉板朝向连接板的同一侧延伸;两个牵拉部相对设置,两个牵拉部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一侧,在包肩板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牵拉部均为向内侧人体腋下延伸且逐渐收窄,两个牵拉部分别处于肩关节的前侧和后侧;上拉板的长度方向与下拉板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上拉板和下拉板呈V形布置;下拉板的一端与上拉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拉板的另一端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上拉板相对于主体部和连接板可移动,下拉板的另一端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也可调节,上拉板相对于主体部和连接板可移动,也即上拉板和下拉板形成的一体构件相对于主体部和连接板为可移动的;上拉板通过一个上销轴与连接板连接,下拉板通过一个下销轴与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导向孔和让下销轴插入的下导向孔,上导向孔为腰型孔,下导向孔为腰型孔,上导向孔位于下导向孔的上方;上销轴和下销轴均为圆柱体且上销轴和下销轴的轴线相平行,上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上拉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导向孔的长度大于上销轴的直径,上销轴的一端与上拉板固定连接,上销轴的另一端插入上导向孔中,在上拉板相对于主体部进行移动时,上销轴沿着上导向孔进行移动,上拉板通过上销轴实现与连接板的滑动和转动连接;下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下拉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下导向孔的长度大于下销轴的直径,下销轴的一端与下拉板固定连接,下销轴的另一端插入下导向孔中,在下拉板相对于主体部进行移动时,下销轴沿着下导向孔进行移动,下拉板通过下销轴实现与连接板的滑动和转动连接;牵拉部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上且在受到上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上缓冲块和设置于连接板上且在受到下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下缓冲块,上缓冲块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避让孔,上避让孔与上导向孔连通,下缓冲块具有让下销轴插入的下避让孔,下避让孔与下导向孔连通;上缓冲块位于连接板和上拉板之间,上避让孔为在上缓冲块上沿上缓冲块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上销轴穿过上避让孔,在上拉板受到束带的牵拉而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移动时,上拉板带动上销轴同步移动,上销轴与上缓冲块保持接触且上销轴对上缓冲块施加挤压力,使得上缓冲块产生弹性变形,上缓冲块进而产生反向的弹性力;上缓冲块对上销轴施加的弹性力用于推动上销轴朝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移动,当上缓冲块进行恢复时,上缓冲块推动上销轴朝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移动,上销轴带动上拉板同步移动,缩小上拉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下缓冲块位于连接板和下拉板之间,下避让孔为在下缓冲块上沿下缓冲块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下销轴穿过下避让孔,在下拉板受到束带的牵拉而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移动时,下拉板带动下销轴同步移动,下销轴与下缓冲块保持接触且下销轴对下缓冲块施加挤压力,使得下缓冲块产生弹性变形,下缓冲块进而产生反向的弹性力;下缓冲块对下销轴施加的弹性力用于推动下销轴朝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移动,当下缓冲块进行恢复时,下缓冲块推动下销轴朝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移动,下销轴带动下拉板同步移动,缩小下拉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
全文数据: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治疗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背景技术[0002]采用夹板对肩关节部位骨折,如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进行外固定治疗,均存在固定不稳定的问题,尤其直条形的中医小夹板,用于肩关节固定治疗很难发挥优势。宄其原因,夹板固定通过束带捆扎产生固定力,但人体肩关节呈半球形,上端与胸部整体联结。无论选择何种捆扎方式,很难顺应肩关节上端的半球形生物形态,以环绕捆扎保持夹板固定的有效性。因此,肩关节夹板外固定多采用束带环绕胸部,经过对侧腋窝下,形成牵拉固定环,意图对应肩关节生物形态,使夹板上段产生有效固定力。这种用束带绕过对侧腋窝下,连同胸部整体捆扎,是肩关节外固定的必选方式。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环绕胸部的束带固定环容易偏移,对放置于半球形肩关节上端的夹板不能形成直线牵拉,夹板固定力难以均匀稳定。并且,松则导致夹板脱落,紧则限制胸廓的运动,影响肺的呼吸。[0003]因此,现有技术中用于肩关节肱骨上端骨折治疗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夹板固定力均匀分布的问题,同时对胸廓运动的影响也不能有效解除,从而影响肩关节的外固定治疗。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目的是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与所述包肩板连接的弟一束带和弟一束市、与弟一'束带和第二束带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腰部的束带角度控制器、环绕人体腰部且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第三束带和环绕人体大腿根部且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向上移动的第四束带。[0006]所述包肩板包括主体部和两个牵拉部,所述第一束带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一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束带的一端与另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二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由人体肩部向下延伸至对侧的人体腰部处。[0007]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连接板连接的上拉板和下拉板,上拉板和下拉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0008]所述上拉板通过上销轴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导向孔,上导向孔为腰型孔。[0009]所述下拉板通过下销轴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具有让下销轴插入的下导向孔,下导向孔为腰型孔。[0010]所述牵拉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在受到所述上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上缓冲块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在受到所述下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下缓冲块,上缓冲块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避让孔,上避让孔与所述上导向孔连通,下缓冲块具有让下销轴插入的下避让孔,下避让孔与所述下导向孔连通。[0011]所述连接板具有上标记区域和下标记区域,上标记区域与所述上导向孔位于连接板的同一端,上标记区域设有用于指示所述上销轴所在位置的刻度线,下标记区域与所述下导向孔位于连接板的同一端,下标记区域设有用于指示所述下销轴所在位置的刻度线。[0012]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包括主牵拉板、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束带连接的第一带扣和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束带连接的第二带扣,所述第三束带和所述第四束带穿过主牵拉板。[0013]所述第一带扣和所述第二带扣与所述主牵拉板为转动连接。[0014]所述主牵拉板具有让所述第四束带嵌入的容置槽,主牵拉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带扣和所述第二带扣连接,主牵拉板的下端为U型结构。[0015]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设置束带角度控制器通过束带与包角板连接,并设置两个束带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移动,使得包肩板能够形成均匀而有效的固定力,不会影响人体胸廓运动,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而且包肩板设置成可调节的,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肩关节形状,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附图说明[0016]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0017]图1是本发明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2是包肩板的分解示意图;[0019]图3是连接板与上拉板和下拉板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4是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5是束带角度控制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中标记为:1、第一束带;2、第二束带;3、第三束带;4、第四束带;5、束带角度控制器;501、主牵拉板;502、第一带扣;503、第二带扣;504、进带孔;505、出带孔;5〇6、第一腰带孔;507、第二腰带孔;508、挡杆;6、主体部;7、上拉板;8、下拉板;9、连接板;901、上导向孔;902、下导向孔;903、上标记区域;904、下标记区域;10、上缓冲块;11、下缓冲块;12、上销轴;13、下销轴;具体实施方式[0023]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00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与包肩板连接的第一束带i和第二束带2、与第一束带i和第二束带2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腰部的束带角度控制器5、环绕人体腰部且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5的第三束带3和环绕人体大腿根部且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5向上移动的第四束带4。[0026]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包肩板的形状适应人体肩关节的生物形态,包肩板包括主体部6和两个牵拉部,牵拉部大致呈三角形结构,两个牵拉部为相对布置且两个牵拉部位于主体部6的同一侧,人体肩部位于两个牵拉部之间,两个牵拉部分别位于人体肩部的前方和后方,主体部6位于人体肩部的外侧。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为长条形的束带,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具有一定的长度,对于两个牵拉部,第一束带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牵拉部固定连接,第一束带1的另一端与束带角度控制器5连接;第二束带2的一端与另一个牵拉部固定连接,第二束带2的另一端与束带角度控制器5连接。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由人体肩部向下延伸至对侧的人体腰部处,束带角度控制器5处于人体腰部位置处,束带角度控制器5位于包肩板的下方斜对侧,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为倾斜设置,束带角度控制器5通过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对包肩板施加牵拉力,使得包肩板固紧到人体肩关节上。人体躯干部位于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之间,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分别位于人体躯千部的前方和后方。第三束带3和第四束带4均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5向上移动,以使束带角度控制器5保持在人体腰部位置处,避免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松动,进而能够使得包肩板保持在固紧状态,第三束带3和第四束带4对束带角度控制器5施加向下的约束力,以阻止束带角度控制器5向上移动,使包肩板包覆并固定于肩关节上,避免其松动,从而能够保障肩关节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0027]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6的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主体部6为弧形结构,两个牵拉部设置于主体部6的相对两侧且牵拉部与主体部6连接,主体部6和牵拉部构成内部中空且为薄壳板型的包肩板,以便于能够套在人体肩关节上。在包肩板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主体部6为从对应肩峰的位置处开始延伸至对应下方的肱骨的位置处。牵拉部包括与主体部6连接的连接板9以及与连接板9连接的上拉板7和下拉板8,上拉板7和下拉板8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两个牵拉部的结构相同,各个牵拉部均具有一个连接板9、一个上拉板7和一个下拉板8,也即连接板9共设置两个。两个连接板9为相对布置,两个连接板9分别与主体部6的一侧边缘固定连接。连接板9大致是与主体部6的整个侧边缘连接,连接板9为弧形板,与主体部6的形状相匹配。上拉板7和下拉板8为长条板,上拉板7的一端与连接板9的上端连接,下拉板8的一端与连接板9的下端连接,下拉板8的另一端与上拉板7的另一端连接,上拉板7位于下拉板8的上方且上拉板7和下拉板8朝向连接板9的同一侧延伸。两个牵拉部相对设置,两个牵拉部分别位于主体部6的一侧,在包肩板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牵拉部均为向内侧人体腋下延伸且逐渐收窄,两个牵拉部分别处于肩关节的前侧和后侧。[0028]如图1和图2所示,上拉板7的长度方向与下拉板8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上拉板7和下拉板8呈V形布置。下拉板8的一端与上拉板7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拉板7的另一端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该距离是指在上拉板7的长度方向上,上拉板7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上拉板7相对于主体部6和连接板9可移动,下拉板8的另一端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该距离是指在下拉板8的长度方向上,下拉板8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也可调节,上拉板7相对于主体部6和连接板9可移动,也即上拉板7和下拉板8形成的一体构件相对于主体部6和连接板9为可移动的。使用中医小夹板装置外固定治疗肩关节部位骨折,较为困难,而且由于不同人群的肩关节形状存在着差异性,包括创伤引起的瘀血肿胀,尤其是肩关节矢状位的弧度,差异性较大。因此通过将上拉板7和下拉板8设置成与主体部6之间不是直接固定连接,而是设置成距离可调节的,通过在对应肩关节冠状位处调节上拉板7和下拉板8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以顺应肩关节矢状位弧度的差异性,进而提高了适应性,通用性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0029]如图1至图3所示,上拉板7通过一个上销轴12与连接板9连接,下拉板8通过一个下销轴I3与连接板9连接,连接板9具有让上销轴12插入的上导向孔901和让下销轴13插入的下导向孔9〇2,上导向孔901为腰型孔,下导向孔9〇2为腰型孔,上导向孔901位于下导向孔902的上方。上销轴12和下销轴I3均为圆柱体且上销轴I2和下销轴13的轴线相平行,上导向孔901具有一定的长度且上导向孔901的长度方向与上拉板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导向孔901的长度大于上销轴I2的直径,上销轴I2的一端与上拉板7固定连接,上销轴12的另一端插入上导向孔901中,在上拉板7相对于主体部6进行移动时,上销轴12可沿着上导向孔901进行移动,上拉板7通过上销轴12实现与连接板9的滑动和转动连接。下导向孔902具有一定的长度且下导向孔902的长度方向与下拉板8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下导向孔902的长度大于下销轴13的直径,下销轴I3的一端与下拉板8固定连接,下销轴13的另一端插入下导向孔9〇2中,在下拉板8相对于主体部6进行移动时,下销轴13可沿着下导向孔902进行移动,下拉板8通过下销轴13实现与连接板9的滑动和转动连接。这样在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的牵拉作用下,通过上拉板7和下拉板8的移动和或摆动实现主体部6的弧度调节,提高与肩关节弧度的适配性。这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调节灵活。[0030]如图1至图3所示,牵拉部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9上且在受到上销轴12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上缓冲块10和设置于连接板9上且在受到下销轴13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下缓冲块11,上缓冲块10具有让上销轴12插入的上避让孔,上避让孔与上导向孔901连通,下缓冲块11具有让下销轴13插入的下避让孔,下避让孔与下导向孔902连通。上缓冲块10位于连接板9和上拉板7之间,上缓冲块10具有一定的厚度,上避让孔为在上缓冲块10上沿上缓冲块10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上销轴12穿过上避让孔,上缓冲块10遮盖住上导向孔901在连接板9的侧面上形成的开口的大部分区域,在上拉板7受到束带的牵拉而朝向远离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时,上拉板7带动上销轴12同步移动,上销轴12与上缓冲块10保持接触且上销轴12对上缓冲块10施加挤压力,使得上缓冲块10产生弹性变形,上缓冲块10进而产生反向的弹性力。上缓冲块10对上销轴12施加的弹性力用于推动上销轴12朝向靠近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当上缓冲块10进行恢复时,上缓冲块10可以推动上销轴12朝向靠近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上销轴12带动上拉板7同步移动,缩小上拉板7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下缓冲块11位于连接板9和下拉板8之间,下缓冲块11具有一定的厚度,下避让孔为在下缓冲块11上沿下缓冲块1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下销轴13穿过下避让孔,下缓冲块11遮盖住下导向孔902在连接板9的侧面上形成的开口的大部分区域,在下拉板8受到束带的牵拉而朝向远离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时,下拉板8带动下销轴13同步移动,下销轴13与下缓冲块11保持接触且下销轴13对下缓冲块11施加挤压力,使得下缓冲块11产生弹性变形,下缓冲块11进而产生反向的弹性力。下缓冲块11对下销轴13施加的弹性力用于推动下销轴13朝向靠近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当下缓冲块11进行恢复时,下缓冲块11可以推动下销轴13朝向靠近主体部6的方向移动,下销轴13带动下拉板8同步移动,缩小下拉板8与主体部6之间的距离。上缓冲块10和下缓冲块11均为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的,上缓冲块10和下缓冲块11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上缓冲块10和下缓冲块11具有弹性性能,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上缓冲块10和下缓冲块11与连接板9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方式设置上缓冲块10和下缓冲块11与销轴相配合,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效果较好。[0031]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板9具有上标记区域903和下标记区域904,上标记区域903与上导向孔901位于连接板9的同一端,上标记区域903设有用于指示上销轴12所在位置的刻度线和对应的刻度数值,刻度线和刻度设置于连接板9的外表面上,便于观察,刻度线设置多条,上标记区域903的所有刻度线沿上导向孔90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有刻度线为等距分布,各个刻度线对应的刻度数值大小不同,刻度数值代表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产生的约束力的大小,当上拉板7带动上销轴12移动时,上标记区域903位于上销轴12的一侧,上销轴12会与上标记区域903的刻度线对齐,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约束力的大小,进而方便控制束带的松紧带,调节约束力大小。下标记区域904与下导向孔902位于连接板9的同一端,下标记区域904设有用于指示下销轴13所在位置的刻度线和对应的刻度数值,刻度线和刻度设置于连接板9的外表面上,便于观察,刻度线设置多条,下标记区域904的所有刻度线沿下导向孔9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有刻度线为等距分布,各个刻度线对应的刻度数值大小不同,刻度数值代表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产生的约束力的大小,当下拉板8带动下销轴13移动时,下标记区域904位于下销轴13的一侧,下销轴13会与下标记区域904的刻度线对齐,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约束力的大小,进而方便控制束带的松紧带,调节约束力大小。[0032]如图1所示,第三束带3位于包肩板的下方,第三束带3环绕人体腰部进行设置,第三束带3系在人体腰部上,第三束带3在竖直方向上保持固定,第三束带3并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5,进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束带角度控制器5起到限位作用。第四束带4位于第三束带3的下方,第四束带4环绕人体大腿根部进行设置,第四束带4系在人体大腿根部上,第四束带4在竖直方向上保持固定,第四束带4并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5,进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束带角度控制器5起到限位作用,与第三束带3相配合,能够更好地固定束带角度控制器5,进而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0033]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束带角度控制器5包括主牵拉板501、与主牵拉板5〇1连接且与第一束带1连接的第一带扣502和与主牵拉板501连接且与第二束带2连接的第二带扣503,第三束带3和第四束带4穿过主牵拉板501。第一束带1的上端与牵拉部连接,第一束带1的下端与第一带扣502的上端连接,第二束带2的上端与另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二束带2的下端与第二带扣5〇3的上端连接。第一带扣502的下端和第二带扣503的下端与主牵拉板501连接,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呈V形布置,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〇3朝向主牵拉板501的上方延伸,第一带扣502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带扣50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0034]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与主牵拉板501为转动连接。第一带扣502通过第一转轴与主牵拉板501转动连接,第二带扣503通过第二转轴与主牵拉板501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转轴的轴线相平行,主牵拉板501具有让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插入的两个轴孔,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相对于主牵拉板501可旋转,这样可以实现第一束带1和第二束带2的角度调整,以与上拉板7和下拉板8的位置调节相适应。第一带扣502具有第一束带1的自由端穿过的一个进带孔504和一个出带孔505,出带孔505位于进带孔504的上方,使用时,将第一束带1的自由端穿过进带孔504后,再向上反向穿过出带孔505,在第一束带1的约束力调节至合适大小后,最后拉紧第一束带1的自由端完成自锁,第一束带1与第一带扣502保持固定,这种结构便于调节第一束带1的有效长度。同样的,第二带扣503具有第二束带2的自由端穿过的一个进带孔504和一个出带孔505,出带孔505位于进带孔504的上方,使用时,将第二束带2的自由端穿过进带孔504后,再向上反向穿过出带孔505,在第二束带2的约束力调节至合适大小后,最后拉紧第二束带2的自由端完成自锁,第二束带2与第二带扣503保持固定,这种结构便于调节第二束带2的有效长度。[0035]如图3和图4所示,主牵拉板501具有让第四束带4嵌入的容置槽,主牵拉板501的上端与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连接,容置槽设置于主牵拉板501的下端,主牵拉板501的下端为U型结构,使得主牵拉板501的下端形成钩状结构,用于勾住第四束带4,利用人体腹股沟部位产生牵拉力,而且拆装方便。主牵拉板501具有让第三束带3穿过的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位于第一带扣502和第二带扣503的下方,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在主牵拉板501上为并排设置且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为沿主牵拉板50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两个通孔。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〇7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也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所在的同一直线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在的同一直线相平行,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的宽度略大于第三束带3的厚度,使得第三束带3能够通过。第一腰带孔506和第二腰带孔507之间由一个挡杆508分隔开,第三束带3是在主牵拉板501的内侧(该内侧是指人体腰部所在的一侧开始经第一腰带孔506穿至主牵拉板501的外侧(该外侧是指远离人体腰部的一侧),然后在反向穿过第二腰带孔507,也即再经第二腰带孔507穿回至主牵拉板501的内侧,挡杆508对第三束带3起到阻挡作用。因此,第三束带3和第四束带4可以限制主牵拉板501向上移动,也即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5整体向上移动。而且这种结构的主牵拉板501能够在第三束带3上沿着人体腰部位置处进行周向移动,调节至合适位置处,也即可以实现位置的微调。[0036]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包肩板连接的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与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腰部的束带角度控制器、环绕人体腰部且穿过束带角度控制器的第三束带和环绕人体大腿根部且用于限制束带角度控制器向上移动的第四束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包括主体部和两个牵拉部,所述第一束带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一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束带的一端与另一个牵拉部连接,第二束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连接,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由人体肩部向下延伸至对侧的人体腰部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连接板连接的上拉板和下拉板,上拉板和下拉板与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板通过上销轴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导向孔,上导向孔为腰型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板通过下销轴与所述连接板连接,连接板具有让下销轴插入的下导向孔,下导向孔为腰型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在受到所述上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上缓冲块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在受到所述下销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下缓冲块,上缓冲块具有让上销轴插入的上避让孔,上避让孔与所述上导向孔连通,下缓冲块具有让下销轴插入的下避让孔,下避让孔与所述下导向孔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具有上标记区域和下标记区域,上标记区域与所述上导向孔位于连接板的同一端,上标记区域设有用于指示所述上销轴所在位置的刻度线,下标记区域与所述下导向孔位于连接板的同一端,下标记区域设有用于指示所述下销轴所在位置的刻度线。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角度控制器包括主牵拉板、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束带连接的第一带扣和与主牵拉板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束带连接的第二带扣,所述第三束带和所述第四束带穿过主牵拉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扣和所述第二带扣与所述主牵拉板为转动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牵拉板具有让所述第四束带嵌入的容置槽,主牵拉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带扣和所述第二带扣连接,主牵拉板的下端为U型结构。
百度查询: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系统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