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拖动滑块完成拼图
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开叉织带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明新弹性织物(中国)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叉织带,本发明所述的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所述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和分叉段均为扁平管状;所述分叉段包括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本发明的开叉织带闭合段没有折痕,非常美观,且织带的开合口位置牢固度极高。

主权项:1.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填充在织带内部的至少一条中间心以及埋藏在织带带身中间或者织带带身底层的至少一条预留根线;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

全文数据:一种开叉织带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织带编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叉织带。背景技术织带通常由经纱、纬纱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其广泛应用于服装以及体育防护和医疗绷扎等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同一条织带上既有单股段,也有多股段的多叉织带。例如用于女性内衣肩带上时,位于肩位的一段以单股段为宜,而在织带与杯罩缝接处为多股段,则能使受力更均匀,连接更牢固。申请人曾经申请过专利C31200610037295.5一种可随意改变叉长的三叉织带,也在中国专利C31104947292B上提出一种一体编织成型的四叉织带及其编织方法和织机。如图1、图2、图3所示图中A是单股段也可称为合口位,B是开叉段即开口位,上述开叉带均是由多段层叠出机,分为单股段和四叉段,所述单股段由四条在其左右边缘处两两连接的分织带组成,所述分织带分别在四个平面编织而成,各分织带之间通过交接位经线连接组成单股段,该种织带可以做到一体编织,且叉长可以任意改变,显著提高了织带效率。但是,该种方法所织的织带因为是由一侧或者另一侧经线线控制其开合口,因此无论怎样,打开后的合口位折痕是无法遮挡的,也不可能做出无痕的效果。另外,不论是上述方法做出的开叉带还是传统的开叉带在开叉位置一般都是由两条经线连起来,当向两侧拉动分织带的时候,强度不够,很容易从中间位置断裂。为了市场需求,需要开发一种合口位置无折痕且强度高的开叉织带。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叉织带,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可以一体编织成型,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采用平整出机,由双纬线编织而成管状,而到分叉段将经线分离并且每条纬线分别对分离的经线进行编织形成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使得分叉段与闭合段相通。本发明的开叉织带因为闭合段是平整出机,所以可以做到闭合段没有折痕,非常美观。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开叉织带在开合口位置为两层纬线交替宽窄形成,使得该开叉位置牢固度极高,用力向两边拉扯也不会被拉断。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第二边线沿织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的外侧;所述第一闭合段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过渡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在所述第一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连接段与第一过渡段的交织处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交织点;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一分织带中,所述第一收边线为第一分织带的收边线;在所述第二分织带中,所述第二收边线为第二分织带的收边线;所述第二闭合段由第二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二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与第二闭合段的交织点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二过渡段与第二连接段的交织处;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二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为了使得开合口过渡更加流畅,闭合段还设置了过渡段,在该过渡段中,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交织点不在侧边,而是慢慢斜向偏移至分叉位置,且第一边线也从侧边慢慢过渡至分叉点位置,然后将经线从分叉点位置分离,再编织分叉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中,第一边线自侧边开始延伸至织带的中间,所述第二过渡段,第一边线自分叉段开始延伸至侧边,使得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大小相同。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中,所用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的长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连位,所述连位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并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交织,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连位可以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起来,并且,管状织物一般见水后会起皱,增加连位使其变成扁平状。进一步地,还包括填充在织带内部的至少一条中间心。中间心会使得织物更加的饱满。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条预留根线,该预留根线埋藏在织带带身中间或者织带带身底层。该预留根线在分叉段时可以使得收边圆滑。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为弹性织物或非弹性织物。本发明的织带可以做成有弹性或者无弹性的,适用性较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中,还包括提花线,所述提花线有三条,一条在织带本体上层从侧边向分叉段倾斜使其与第一边线对称,另外两条在织带本体下层,分别与织带上层对称设置。提花线与边线对称,这样从表面看起来更加美观、流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二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三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四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织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编织单元H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织带本体闭合段上层经纬交织结构示意图;图7为织带本体闭合段下层经纬交织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管状织带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的组织结构图;图10为本发明第一分织带的组织结构图;图11为本发明第二分织带的组织结构图。图中:H、编织单元;A、第一闭合段;A1、第一连接段;A2、第一过渡段;;B、开叉段;B1、第一分织带;B2、第二分织带;C、第二闭合段;C1、第二连接段;C2、第二过渡段;D1、上层交织点;D2、下层交织点;1、包裹带;11、上经线组;111、第一上经线组;112、第二上经线组;12、下经线组;121、第一下经线组;122、第二下经线组;13、第一纬线;14、第二纬线;15、第一边线;16、第二边线;2、连位;3、中间心;4、提花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如图4、5、6所示,图4为本发明的织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编织单元H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H首尾相连一体编织而成,所述编织单元沿织带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A、分叉段B和第二闭合段C。所述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和分叉段均为扁平管状。所述分叉段包括第一分织带B1和第二分织带B2。所述第一分织带B1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A和第二闭合段C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B2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A和第二闭合段C的管腔连通。本发明的开叉织带为双层结构,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11和下经线组12,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111和第二上经线组112,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121和第二下经线组122。所述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分织带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二分织带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具体的,所述织带本体1还包括第一边线15和第二边线16,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用于织带收边。所述第二边线沿织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的外侧。所述的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为本领域的外层形成管状的包裹带1。具体的,所述第一闭合段A由第一连接段A1和第一过渡段A2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中A1,所述第一边线15和第二边线16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13与所述上经线组11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14与所述下经线组12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13、第二纬线14与所述第一边线15和第二边线16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在所述第一过渡段A2中,第一边线与第二边线分离,所述第一边线15自第一连接段A1与第一过渡段A2的交织处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A与第一分织带B1和第二分织带B2的交织点。所述第一边线15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111,所述第一边线15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112。所述第一纬线13与第一边线15、第一上经线组111和第一下经线组121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左右两U型织带结构组成扁平管状。且在该第一过渡段中,所用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的长度相同,所以,在织带上层,如图6所示,第一纬线、第二纬线沿着第一边线同上经线组进行交织,形成一列倾斜的上层交织点D1。而在织带下层,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同下经线组交织也形成一列倾斜的下层交织点D2,如图7所示。在该第一过渡段中,由于交织点和第一边线的倾斜,所以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在这个过程中是呈变化状态的,即第一经线组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第二经线组数量越来越少。具体的,至分叉段B,所述上经线组11、下经线组12自第一边线15位置左右分离,使得第一上经线组111、第一下经线组112在一侧,第二上经线组112、第二下经线组122在另一侧。所述第一分织带B1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第一边线对其进行收边。所述第二分织带B2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第二边线对其进行收边。具体的,所述第二闭合段C包括第二过渡段C2和第二连接段C1;所述第二过渡段、第二连接段同第一过渡段、第一连接段结构相同,只是编织顺序不同。在所述第二过渡段C2中,所述第一边线15自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与第二闭合段的交织点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二过渡段与第二连接段的交织处即侧边;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111,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112;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二边线、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同样,在该第二过渡段中,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所用长度相同。而在该过渡段中,在上下层面形成的交织点D1、D2与第一过渡段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在所述第二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15和第二边线16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渡段中,第一边线15自侧边开始延伸至织带的中间,所述第二过渡段,第一边线自分叉段开始延伸至侧边,使得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大小相同。在这里,可以对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进行任意分离,只是取决于所用纬线的多少不同和送纬速度不同,两条分织带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连位2,所述连位2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包裹带1,并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交织,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连位可以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起来,并且,管状织物一般见水后会起皱,增加连位使其变成扁平状。优选的,还包括填充在织带包裹带1内部的至少一条中间心3。中间心会使得织物更加的饱满。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条同经线排布方向相同的预留根线图中未示出,该预留根线可以埋藏在织带本体中间或者织带底层。该预留根线可以编织入任意一分织带作收边,使得分叉段收边更圆滑。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中,还包括提花线4,所述提花线有三条,一条在织带本体上层从侧边向分叉段倾斜使其与第一边线对称,形成一个锥形。同理,另外两条在织带本体下层,并分别与织带上层对称设置,使得上下两面看起来更加对称、美观。本发明的开叉织带为扁平管状,且为双层结构。所述织带可以由包根线和尼龙组成,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纱线,这里不做限制。该织带内部填充中间心和连位使得织带更加饱满和稳定。本发明的管状织带在合口位时可以做到无痕效果,并且在开合口位置由于是双层纬线进行编织,强度更高,不易被扯坏。在编织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织带与身体接触的一面增加绒毛以增加舒适度。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尽量选择幼细纱线能保证合口位收边更加平整美观。本发明的一种开叉织带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形成编织单元,在该步骤中包括如下几步:编织第一闭合段,所述第一闭合段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过渡段。首先编织第一连接段A1:使上经线组11在上层,下经线组12在下层,使得第一纬线13和第二纬线14分别与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一体编织形成第一连接段,第一纬线、第二纬线在两侧同侧边经线交织形成封口,第一边线15和第二边线16在右侧进行收边。再编织第一过渡段A2:保持上经线组11、下经线组12和第二边线16不变,使第一边线15自侧边沿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交织点,具体为从侧边向织带左下方斜向延伸,延伸位置这里不做限制,优选为织带的中间。在上层,上经线组沿第一边线分成第一上经线组、第二上经线组,在下层,下经线组也分成第一下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第一纬线同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第二纬线同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两个U型织带结构共同形成扁平管状。而在织带上层,第一纬线、第二纬线沿第一边线同上经线组交织形成一列倾斜的上层交织点D1,该列交织点D1同第一边线15重合,而在织带下层,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随着第一边线的倾斜,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在下层形成一条倾斜的下层交织点D2。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闭合段的组织结构图,图中包含包裹带、中间心以及连位的组织结构走位,图中□代表经线于纬线上方,△代表经线在两层纬线之间,○代表经线在纬线下方。编织分叉段B:请参阅图10,图10和图11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组织结构图,自第一过渡段结束后,将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从第一边线15位置进行左右分离,形成位于左侧的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和位于右侧的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将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分成上下两个平面,第一纬线13在上平面与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分织带B1,第一边线15在一侧对其收边,第二纬线14在下平面与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二分织带B2,第二边线16在一侧对其收边,由此形成分叉段。编织第二闭合段,所述第二闭合段包括第二连接段和第二过渡段,先编织第二过渡段C1:自分叉段结束后,将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调为同一平面。然后,第一边线在上平面向右侧斜向延伸,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数量开始变化,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沿第一边线进行交织,第一纬线同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第二纬线同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交织形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直至第一边线延伸至侧边为止,形成第二过渡段。该段形成过程同第一过渡段相同,具体不再赘述。编织第二连接段A4:自第二过渡段结束后,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同一侧收边,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分别在上下两层进行编织形成第二连接段;该段的编织同第一连接段相同。b、形成织带本体:将编织单元H首尾相连一体编织成织带本体,具体为将第一连接段A1和第二连接段C2在组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首尾相连一体编织成织带本体。具体的,因为织带是双层,编织过程中,转换至开叉段B时,有一段分织带离针边较远,所以需要第一边线进行收边,那么收边的方法则采用Z10方法。具体为,双纬钩、双纬纱第一纬线、第二纬线、双织针、两条边纱第一边线、第二边线,在收边时,上下织针各自钩第一边线、第二边线,不钩纬线。另外,要使得无论合口段还是分叉段收边手感要好,不会刮手,所用第一边线、第二边线应采用幼细点纱线。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不受其他限制,为了舒适美观,可以在织带下层编织一体编织绒毛层,更加贴合皮肤,也可以在上层进行其他加工,比如提花等。上述开叉织带的编织方法既新颖又简单,可以通过MulleHMTY2ED384机进行编织,该机器为具有高中低结构设置的散综提花机,该机器散综条数比较多,还能智能调控纬线输送量。在该机器的支持下,编织的时候纱排出机方式不再是层叠出机,而应采用平整出机,而编织出来的开叉织带在合口位无痕且合口位强度更高,更耐拉。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第二边线沿织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的外侧;所述第一闭合段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过渡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在所述第一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连接段与第一过渡段的交织处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交织点;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一分织带中,所述第一收边线为第一分织带的收边线;在所述第二分织带中,所述第二收边线为第二分织带的收边线;所述第二闭合段由第二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二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与第二闭合段的交织点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二过渡段与第二连接段的交织处;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二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第一边线自侧边开始延伸至织带的中间,所述第二过渡段,第一边线自分叉段开始延伸至侧边,使得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大小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中,所用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的长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连位,所述连位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并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交织,将织带上下层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在织带内部的至少一条中间心。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条预留根线,该预留根线埋藏在织带带身中间或者织带带身底层。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为弹性织物或非弹性织物。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中,还包括提花线,所述提花线有三条,一条在织带本体上层从侧边向分叉段倾斜使其与第一边线对称,另外两条在织带本体下层,分别与织带上层对称设置。

百度查询: 明新弹性织物(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开叉织带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