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其中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边板设置在第一集流管的一侧,边板具有与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且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

主权项: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所述边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侧,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所述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所述边板夹设在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之间,且所述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尺寸;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二冷媒管穿过的第二限位孔,第二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尺寸,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第二冷媒管中的一个是进液管,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第二冷媒管中的另一个是出液管;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具有第一凹入部,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另一端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入部内且与所述第一凹入部的内壁面连接。

全文数据: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背景技术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外机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与连接板进行连接和固定,由于连接板的结构较为复杂,使用连接板连接换热器的工序较为繁琐,造成装配难度较大、装配效率较低。发明内容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装配难度低和装配效率高的优点。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所述装配方法用于装配上述换热器组件。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换热器组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所述边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侧,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所述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尺寸。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通过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穿设在边板的第一限位孔内,且使边板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二冷媒管穿过的第二限位孔,第二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尺寸。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三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三冷媒管穿过的第三限位孔,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四冷媒管位于所述第四限位孔内,第四冷媒管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限位孔的尺寸。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均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边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超出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的间距为d1,所述d1满足:2mm≤d1≤5mm。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的间距为d2,所述d2满足:2mm≤d2≤5mm。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一柔性件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止抵。优选地,所述第一柔性件的厚度为d3,所述d3满足:10mm≤d3≤15mm。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所述换热器组件为上述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一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之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通过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穿设在边板的第一限位孔内,且使边板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所述第二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边板的装配过程中,或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边板装配完成后,使所述第二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二冷媒管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之间。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三限位孔,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三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三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四冷媒管与所述第三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第四冷媒管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三冷媒管和所述边板的装配过程中,或所述第三冷媒管和所述边板装配完成后,使所述第四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四限位孔内;在所述第四冷媒管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之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具有第一凹入部,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另一端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入部内且与所述第一凹入部的内壁面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扎线,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利用扎线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设有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缠绕在一起。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述第三段具有第二凹入部,所述第四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凹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入部内且与所述第二凹入部的内壁面连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外壳;和上述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装设在所述外壳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第一冷媒管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边板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穿设在边板的第一限位孔内,且使边板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与边板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孔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外壳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边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中隔板连接。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二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边板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边板的主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第一连接件、第一柔性件和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电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第三集流管的剖视图。附图标记:空调室外机1000,外壳1,换热器组件100,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一集流管21,第三集流管22,第一冷媒管221,第二冷媒管222,管体223,容纳腔a,分流腔b,子分流腔c,插孔d,第一隔板224,第二隔板225,分流孔2251,第一直线段23,第一弯折段24,第二直线段25,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第二集流管31,第四集流管32,第三冷媒管321,第四冷媒管322,第三直线段33,第二弯折34,第四直线段35,第一连接件4,第一段41,第一凹入部411,第二段42,扎线5,第二连接件6,第三段61,第二凹入部611,第四段62,边板7,第一连接板71,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第四限位孔714,敞开口715,第二连接板72,第一连接孔721,第三连接板73,第二连接孔731,中隔板8,第一密封海绵91,第二密封海绵92,第一柔性件93,电机支架94,支架部941,限位部942,限位板9421,限位筋9422,限位槽9423,第二柔性件9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边板7和第一管连接件。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21以及与第一集流管21连接的第一冷媒管221,边板7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1的一侧,边板7具有与第一冷媒管221对应的供第一冷媒管221穿过的第一限位孔711参照图5和图1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第一冷媒管221可以被限定在第一限位孔711内,第一限位孔711对第一冷媒管221具有限位作用,可以避免第一冷媒管221与边板7发生相对的位移。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221与第一集流管21连通,第一冷媒管221为进液管。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冷媒管221焊接连接,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711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其中,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711的尺寸,由此,可以避免第一管连接件穿过第一限位孔711中,造成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分离,通过设定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孔711的尺寸,可以提升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连接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通过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集流管21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222参照图6,第二冷媒管222与第一冷媒管221间隔开,边板7具有与第二冷媒管222对应的供第二冷媒管222穿过的第二限位孔712参照图10,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第二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孔712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二冷媒管222穿设在边板7的第二限位孔712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二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此外,通过对间隔开的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的限位和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连接强度。其中,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孔712的尺寸,由此,可以避免第二管连接件穿过第二限位孔712中,造成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分离,通过设定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孔712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提升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连接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中的一个是进液管,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中的另一个是出液管,具体地,可以是第一冷媒管221为进液管,第二冷媒管222为出液管;或者,是第二冷媒管222为进液管,第一冷媒管221为出液管。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层叠设置。通过设置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可以增大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此外,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层叠设置,可以减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占用的空间,有利于实现换热器组件100的小型化。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31参照图8,第二集流管31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321,边板7具有与第三冷媒管321对应的供第三冷媒管321穿过的第三限位孔713参照图10,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第三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三限位孔713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三冷媒管3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三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其中,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三限位孔713的尺寸,由此,可以避免第三管连接件穿过第三限位孔713中,造成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分离,通过设定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三限位孔713的尺寸,可以提升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连接的可靠性。再者,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是与边板7连接和固定的,同时,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也是与边板7连接和固定,由此,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之间的固定。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集流管31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322,边板7上设有第四限位孔714参照图10,第四冷媒管322位于第四限位孔714内,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第四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四限位孔714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四冷媒管322穿设在边板7的第四限位孔714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四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此外,通过对间隔开的第四冷媒管322和第四冷媒管322的限位和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连接强度。其中,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四限位孔714的尺寸,由此,可以避免第四管连接件穿过第四限位孔714中,造成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分离,通过设定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四限位孔714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提升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连接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中的一个是进液管,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中的另一个是出液管,具体地,可以是第三冷媒管321为进液管,第四冷媒管322为出液管;或者,是第四冷媒管322为进液管,第三冷媒管321为出液管。优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715。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仅第一限位孔711具有敞开口715;或者,仅第二限位孔712具有敞开口715;或者,仅第三限位孔713具有敞开口715;或者,仅第四限位孔714具有敞开口715;或者,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中的至少两个具有敞开口715;或者,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中的至少三个具有敞开口715;或者,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均具有敞开口71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敞开口715,可以降低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以及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对位配合的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对位配合的效率。例如,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均具有敞开口715。换热器组件100在安装时参照图6和图8,需要将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第四限位孔714的敞开口715分别朝向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移动边板7使得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第四限位孔714分别卡设在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上。此外,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一端的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分别靠近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和第二限位孔712的敞开口715,移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使得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分别穿设于第一限位孔711和第二限位孔712内。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边板7包括第一连接板71和第二连接板72,第一限位孔711、第二限位孔712、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均设在第一连接板71上,第二连接板72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71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的连接。由此,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体性。此外,第一连接板71还与第二连接板72连接,第二连接板72还可以与其他部件例如外壳进行连接,由此,还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和固定。具体地,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倾斜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不共面。例如,在图6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垂直,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还包括第三集流管22,第三集流管22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远离第一集流管21的一端,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还包括第四集流管32,第四集流管32位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远离第二集流管31的一端。第一连接板71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第三集流管2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第四集流管32连接。第二连接板72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连接孔721参照图10,第一连接孔721上穿设有紧固件,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地,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多个扁管,多个扁管沿第一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部分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三集流管22相连通,另一部分的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31和第四集流管32相连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均可以包括:管体223参照图14、至少一个第一隔板224和多个第二隔板225。管体223内形成有容纳腔a,管体223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插孔d,多个插孔d沿管体22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隔板224设在容纳腔a内且沿管体22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以将容纳腔a间隔成多个分流腔b。也就是说,第一隔板224是实体结构,当第一隔板224设在容纳腔a内时可将容纳腔a间隔成多个分流腔b,多个分流腔b是不通过第一隔板224导通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第一隔板224是指第一隔板224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第一隔板224为一个时,第一隔板224的两侧分别具有上述的插孔d。当第一隔板224为多个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隔板224之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插孔d,且任意第一隔板224的两侧分别具有插孔d,从而通过设置第一隔板224以将插孔d隔开以实现分流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板224隔开的插孔d的数量和间距可以根据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大小和实际制冷循环所需的冷媒流量决定。多个第二隔板225设在其中一个分流腔b内且沿管体22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子分流腔c,每个第二隔板225上设有在第二隔板225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隔板225的分流孔2251以使得多个子分流腔c通过分流孔2251导通,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板225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插孔d。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不同的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以及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共线。也就是说,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是相同的,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共线;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分别多个时,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个隔板上的多个分流孔2251是一一对应的且相对应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是共线。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缩短分流路径,提高分流效果。进一步地,多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共线。也就是说,多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是相同的,当每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均为一个时,多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共线;当每个第二隔板225上的分流孔2251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第二个隔板上的分流孔2251是一一对应的且相对应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是共线。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分流效果。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隔板225上均设有一个分流孔2251,分流孔2251与对应的第二隔板225的中心轴线共线。也就是说,每个第二隔板225设有一个分流孔2251,该分流孔2251位于具有该分流孔2251的第二隔板225的中心位置处且该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与该第二隔板225的中心轴线共线。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二隔板225的中心轴线可以是不共线的,也可以是共线的,当多个第二隔板225的中心轴线共线时,所有的第二分隔板和所有的分流孔2251的中心轴线均共线。由此,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提高分流效果,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选地,每个第二隔板225上均设有一个分流孔2251,多个第二隔板225,多个分流孔2251和管体223的中心轴线共线。由此,结构简单。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流孔2251的横截面形成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或圆形等。由此,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分流孔2251还可以形成为其它的形状,例如多边形,只要便于加工制造即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流孔2251横截面的面积为S,S可根据换热器组件100的冷媒的流量进行调整。具体而言,Q=VS,其中V代表冷媒在扁管中的流速,S为通孔的截面积,Q代表冷媒在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扁管的流量,Q的单位是m3s,V的单位是ms,S的单位是m2。由此,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的结构,从而与不同型号的换热器组件100匹配。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分流孔2251的横截面的面积还可进一步根据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的管径以及换热器组件100的大小进行调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25和第一隔板224平行设置,由此,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方便对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的加工制造。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板225之间的间距不相等。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板225之间具有的上述插孔d的数量是不同的。从而,当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使用在换热器组件100上时,更加有利于适用不同的换热器组件100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第二隔板225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冷媒流路分布决定。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板225之间的间距相等,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隔板225之间具有的上述插孔d的数量是相同的。由此,结构简单,方便对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集流管31的加工制造。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管体223、第一隔板224和第二隔板225的材质相同。例如,管体223、第一隔板224和第二隔板225均为铜质或不锈钢材质。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边板7还包括第三连接板73,第三连接板7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可以理解是,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三连接板73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且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三连接板73可以与其他部件例如外壳进行连接,由此,可以在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两侧实现对第一连接板71的限位和固定,从而可以提升第一连接板71固定的可靠性。具体地,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倾斜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不共面。例如,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垂直,第三连接板73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连接孔731,第二连接孔731上穿设有紧固件,第三连接板73与中隔板8参照图2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边板7超出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由此,可以为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提供安装和操作的空间,从而可以降低边板7装配的难度,提升边板7装配的效率。优选地,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边板7的靠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远离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的间距为d1,d1满足:2mm≤d1≤5mm。由此,不仅可以为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提供安装和操作的空间,还可以减少边板7的体积,从而有利于减少边板7占用的空间,进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结构的紧凑性。可选地,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边板7的靠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远离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的间距可以为2.5mm、3mm、3.5mm、4mm或4.5mm。具体地,d1可以根据换热器组件100的型号、尺寸进行设计。具体地,当边板7包括第二连接板72时,边板7的靠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是指在第一连接板7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连接板71和第二连接板72的远离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优选地,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边板7的靠近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远离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的间距为d2,d2满足:2mm≤d2≤5mm。由此,不仅可以为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提供安装和操作的空间,还可以减少边板7的体积,从而有利于减少边板7占用的空间,进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结构的紧凑性。可选地,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边板7的靠近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远离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的间距可以为2.5mm、3mm、3.5mm、4mm或4.5mm。具体地,d2可以根据换热器组件100的型号、尺寸进行设计。具体地,当边板7包括第三连接板73时,边板7的靠近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边沿,是指在第一连接板7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连接板71和第三连接板73的远离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边沿。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柔性件93参照图12,第一柔性件93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且第一柔性件93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止抵。第一柔性件93可以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间隔开,同时第一柔性件93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还具有限位和固定的作用,可以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发生干涉造成倒片,从而可以保证换热器组件100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优选地,第一柔性件93的厚度为d3,d3满足:10mm≤d3≤15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柔性件93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挤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形变,通过将第一柔性件93的厚度设置在10mm-15mm之间,当第一柔性件93形变量较大时,仍然可以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隔离开,从而保证换热器组件100的工作性能。此外,在保证换热器组件100的工作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第一柔性件93的体积,从而可以实现换热器组件100的小型化。可选地,第一柔性件93的厚度可以为11mm、12mm、13mm或14mm,具体地,第一柔性件93的厚度可以根据换热器组件100的型号、尺寸以及应用的环境进行设计。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柔性件93的长度小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重合长度参照图8和图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仅在部分位置容易出现干涉,将第一柔性件93的长度设置成小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重合长度,可以减少第一柔性件93的制造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第一柔性件93运输或者装配的难度。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2所示,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包括:第一直线段23、第一弯折段24和第二直线段25,第一弯折段24的一端与第一直线段23连接,第二直线段25与第一弯折段2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包括:第三直线段33、第二弯折34段和第四直线段35,第三直线段33与第一直线段23层叠设置,第二弯折34段的一端与第三直线段33连接,第二弯折34段与第一弯折段24层叠设置,第四直线段35与第二弯折34段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直线段35与第二直线段25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均形成为L型,可以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在单一方向上过长。由此,可以实现换热器组件100的小型化,从而可以降低换热器组件100运输和安装的难度。优选地,第一柔性件93位于第一弯折段24与第二弯折34段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弯折段24和第二弯折34段在运输或者安装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干涉,将第一柔性件93设在第一弯折段24和第二弯折34段之间,可以将更容易发生倒片问题的第一弯折段24和第二弯折34段隔离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运输和安装过程的可靠性。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93位于第二直线段25与第四直线段3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柔性件93设在第二直线段25与第四直线段35之间,可以将第二直线段25与第四直线段35分隔开,从而可以避免第二直线段25与第四直线段35处发生干涉,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运输和安装过程的可靠性。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段25与第四直线段35之间设有第一柔性件93,同时第一弯折段24与第二弯折34段之间也设有第一柔性件9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小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重合高度。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仅在部分位置容易出现干涉,将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小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重合高度,可以减少第一柔性件93的制造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第一柔性件93运输或者装配的难度。进一步地,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和第一柔性件93的上端面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面容易发生干涉,将第一柔性件93的上端面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面平齐设置,可以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上端面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面分隔开,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发生干涉的风险,进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的可靠性。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为h,h满足:10mm≤h≤15mm。由此,在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方向上,第一柔性件93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分隔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的可靠性。可选地,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可以为11mm、12mm、13mm或14mm。具体地,第一柔性件93的高度可以根据换热器组件100的型号、尺寸以及应用的环境进行设计。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柔性件93为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具有良好的柔性,且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较低,可以缩短第一柔性件93的生产周期。此外,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的使用寿命较长。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13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电机支架94参照图13,电机支架94包括:支架部941和限位部942,支架部941的下端与外壳1的内底壁连接,限位部942的一端与支架部941的上端连接,限位部942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延伸,限位部942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方,限位部942具有开口朝向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限位槽9423,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位于限位槽9423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位于限位槽9423内,限位槽9423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具有限位的作用。由于限位部942与支架部941连接,同时支架部941又与外壳1的内底壁连接,由此,在支架部941和限位部942的共同限定下,可以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发生位移,从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运输或者工作过程中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柔性件95参照图1,第二柔性件95设在限位槽9423内且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限位槽9423的底壁之间。可以理解是,第二柔性件95间隔在限位槽9423的底壁和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可以避免限位槽9423的底壁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发生碰撞,进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结构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第二柔性件95的一侧与限位槽9423的底壁止抵,第二柔性件95的另一侧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上端面止抵。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柔性件95,可以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高度方向上,实现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限位,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在高度方向上发生位移,进而可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结构的可靠性。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限位部942包括:限位板9421和限位筋9422,限位板9421的一端与支架部941的上端连接,限位板9421的另一端朝向换热器组件100延伸,限位筋9422的一端与限位板9421的下端面连接,限位筋9422设有两个,两个限位筋9422沿限位板94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两个限位筋9422与限位板9421限定出限位槽9423。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高度方向上,限位板9421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具有限位的作用,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厚度方向上,两个限位筋9422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具有限位的作用。由此,可以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实现对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两个方向的限位作用。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件95为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具有良好的柔性,且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较低,可以缩短第二柔性件95的生产周期。此外,海绵、柔性硅胶件或阻尼块的使用寿命较长。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换热器组件100为上述换热器组件100,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包括:使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第一限位孔711内;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使边板7位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一管连接件之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通过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集流管21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222,第二冷媒管222与第一冷媒管221间隔开,边板7上设有第二限位孔712参照图10,第一限位孔711和第二限位孔71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715,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第二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孔712的尺寸,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包括:在第一冷媒管221和边板7的装配过程中,或第一冷媒管221和边板7装配完成后,使第二冷媒管222穿设在第二限位孔712内;在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使边板7位于第一集流管21和第二管连接件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二冷媒管222穿设在边板7的第二限位孔712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二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此外,通过对间隔开的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的限位和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连接强度。具体地,当第一限位孔711具有敞开口715时,可以首先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第一限位孔711内,然后,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也可以首先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然后将第一冷媒管221透过敞开口715穿设在第一限位孔711内。而当第一限位孔711未设置敞开口715时,需要首先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第一限位孔711内,然后,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当第二限位孔712具有敞开口715时,可以首先将第二冷媒管222穿设在第二限位孔712内,然后,在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也可以首先在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然后将第二冷媒管222透过敞开口715穿设在第二限位孔712内。而当第二限位孔712未设置敞开口715时,需要首先将第二冷媒管222穿设在第二限位孔712内,然后,在第二冷媒管222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由此,可以降低边板7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连接难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可以分步安装,也可以同步安装。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8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层叠设置,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31,第二集流管31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321,边板7上设有第三限位孔713参照图10,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第三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三限位孔713的尺寸,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包括:使第三冷媒管321穿设在第三限位孔713内;在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第三管连接件;使边板7位于第二集流管31和第三管连接件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三冷媒管3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三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8所示,第二集流管31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322,边板7上设有第四限位孔714参照图10,第四冷媒管322与第三冷媒管321间隔开,边板7上设有第四限位孔714,第三限位孔713和第四限位孔71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715,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第四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且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第四限位孔714的尺寸,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方法包括:在第三冷媒管321和边板7的装配过程中,或第三冷媒管321和边板7装配完成后,使第四冷媒管322穿设在第四限位孔714内;在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使边板7位于第二集流管31和第四管连接件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装配人员在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四冷媒管322穿设在边板7的第四限位孔714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四管连接件与第二集流管3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此外,通过对间隔开的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的限位和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连接强度。具体地,当第三限位孔713具有敞开口715时,可以首先将第三冷媒管321穿设在第三限位孔713内,然后,在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第三管连接件。也可以首先在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第三管连接件,然后将第三冷媒管321透过敞开口715穿设在第三限位孔713内。而当第三限位孔713未设置敞开口715时,需要首先将第三冷媒管321穿设在第三限位孔713内,然后,在第三冷媒管321上焊接第三管连接件。当第四限位孔714具有敞开口715时,可以首先将第四冷媒管322穿设在第四限位孔714内,然后,在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也可以首先在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然后将第四冷媒管322透过敞开口715穿设在第四限位孔714内。而当第四限位孔714未设置敞开口715时,需要首先将第四冷媒管322穿设在第四限位孔714内,然后,在第四冷媒管322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由此,可以降低边板7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连接难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可以分步安装,也可以同步安装。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包括第一段41和第二段42,第一段41具有第一凹入部411,第二段42的一端与第一段41的远离第一凹入部411的一侧连接,装配方法还包括:使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另一端的部分位于第一凹入部411内且与第一凹入部411的内壁面连接。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例如外壳进行连接固定时参照图2,可以将第一连接件4的第一段41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连接,同时将第一连接件4的第二段42与其他部件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4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第一连接件4可以简化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连接固定的步骤和程序,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连接和装配的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装配的效率。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扎线5,装配方法还包括:利用扎线5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设有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靠近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缠绕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其他部件通过第一连接件4连接和固定,同时,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通过扎线5连接和固定,由此,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固定。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卡箍替代扎线5,卡箍缠绕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设有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靠近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上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的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扎线5设有多个,多个扎线5沿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由此,可以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6参照图8和图9,第二连接件6包括第三段61和第四段62,第三段61具有第二凹入部611,第四段62的一端与第三段61的远离第二凹入部611的一侧连接,装配方法还包括:使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靠近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的部分位于第二凹入部611内且与第二凹入部611的内壁面连接。装配人员在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其他部件例如外壳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二连接件6的第三段61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连接,同时将第二连接件6的第四段62与其他部件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件6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第二连接件6可以简化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外壳1连接固定的步骤,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其他部件连接和装配的难度,提升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与其他部件装配的效率。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包括:外壳1和上述换热器组件100,换热器组件100装设在外壳1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0,通过在第一冷媒管221上焊接第一管连接件,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分别位于边板7的两侧,装配人员在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进行连接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冷媒管221穿设在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内,且使边板7夹设在第一管连接件与第一集流管21之间,由此便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连接和固定,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边板7的装配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10所示,换热器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板71和第二连接板72,第一限位孔711设在第一连接板71上,第二连接板72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71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的连接。由此,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体性。此外,第一连接板71还与第二连接板72连接,且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连接,由此,还可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端、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一端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和固定。具体地,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倾斜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不共面。例如,在图6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72与第一连接板71垂直,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还包括第三集流管22,第三集流管22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远离第一集流管21的一端,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还包括第四集流管32,第四集流管32位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远离第二集流管31的一端。第一连接板71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第三集流管2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第四集流管32连接。第二连接板72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连接孔721参照图10,第一连接孔721上穿设有紧固件,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空调室外机1000还包括中隔板8,中隔板8设在外壳1内,边板7还包括第三连接板73,第三连接板7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板73与中隔板8连接。可以理解是,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三连接板73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且第二连接板72和第三连接板73分别与外壳1和中隔板8连接,由此,可以在第一连接板71宽度方向的两侧实现对第一连接板71的限位和固定,从而可以提升第一连接板71固定的可靠性。具体地,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倾斜连接,也就是说,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不共面。例如,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73与第一连接板71垂直,第三连接板73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连接孔731,第二连接孔731上穿设有紧固件,第三连接板73与中隔板8参照图2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空调室外机1000还包括第一密封海绵91,第一密封海绵91设在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之间。密封海绵可以具有密封的效果,可以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一侧的用于换热的风朝向边板7的背离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侧泄漏,由此可以增大换热风量,从而可以提升换热的效率,进而提升空调室外机1000的工作效率。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空调室外机1000还包括第二密封海绵92,第二密封海绵92设在第三连接板73与中隔板8之间。密封海绵可以具有密封的效果,可以避免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一侧的用于换热的风朝向边板7的背离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一侧泄漏,由此可以增大换热风量,从而可以提升换热的效率,进而提升空调室外机1000的工作效率。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空调室外机1000的装配方法。步骤一:安装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将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装入外壳1内;步骤二:安装边板7,将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第四限位孔714的敞开口715分别朝向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移动边板7使得边板7的第三限位孔713、第四限位孔714分别卡设在第三冷媒管321和第四冷媒管322上,然后将边板7的第三连接板73与中隔板8连接固定;步骤三:安装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一端的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分别靠近边板7的第一限位孔711和第二限位孔712的敞开口715,移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使得第一冷媒管221和第二冷媒管222分别卡设在第一限位孔711和第二限位孔712内,然后将边板7的第二连接板72与外壳1连接固定。步骤四: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另一端的多个第一连接件4分别与外壳1连接;步骤五:将扎线5缠绕在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的设有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的靠近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上以实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2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3之间的连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冷媒管;边板,所述边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侧,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一冷媒管穿过的第一限位孔;以及在所述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一管连接件,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二冷媒管穿过的第二限位孔,第二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所述边板具有与所述第三冷媒管对应的供所述第三冷媒管穿过的第三限位孔,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四冷媒管位于所述第四限位孔内,第四冷媒管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限位孔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均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超出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的间距为d1,所述d1满足:2mm≤d1≤5mm。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边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远离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边沿的间距为d2,所述d2满足:2mm≤d2≤5mm。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一柔性件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止抵。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的厚度为d3,所述d3满足:10mm≤d3≤15mm。13.一种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一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一冷媒管上焊接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管连接件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所述第二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边板的装配过程中,或所述第一冷媒管和所述边板装配完成后,使所述第二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二冷媒管上焊接第二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管连接件之间。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平行流换热器,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一端具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连接有第三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三限位孔,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有第三管连接件,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三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三限位孔内;在所述第三冷媒管上焊接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管连接件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连接有第四冷媒管,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四冷媒管与所述第三冷媒管间隔开,所述边板上设有第四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敞开口,第四冷媒管上焊接有第四管连接件,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边板的两侧,且所述第四管连接件的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限位孔的尺寸,所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三冷媒管和所述边板的装配过程中,或所述第三冷媒管和所述边板装配完成后,使所述第四冷媒管穿设在所述第四限位孔内;在所述第四冷媒管上焊接第四管连接件;使所述边板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管连接件之间。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具有第一凹入部,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另一端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入部内且与所述第一凹入部的内壁面连接。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扎线,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利用扎线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设有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缠绕在一起。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述第三段具有第二凹入部,所述第四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凹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入部内且与所述第二凹入部的内壁面连接。20.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装设在所述外壳内。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孔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外壳连接。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边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中隔板连接。

百度查询: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