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氧装置,属于供氧领域的技术方案,其包括有两个吸氧件和一个三通管;其中,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另外,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在使用此方案时,能够打开吸氧件以将功能性或者具有净化功能的药丸放进容纳腔内,所以在供氧过程中,功能性药丸主要是对呼吸道疾病进行预防作用,净化功能的药丸主要是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细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既供应了氧气又预防了呼吸道疾病的双重功能。
主权项:1.一种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所述吸氧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均设有所述气孔,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所述容纳腔用于放置功能性药丸;所述第一外壳下部设有定位孔和抵接平面,所述定位孔贯通所述第一外壳的内外表面,所述抵接平面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抵接平面围绕所述定位孔的周缘布置,所述第二外壳设有插销,所述插销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外壳包围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插销端部的下表面设有倒角,在所述第一外壳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穿过所述定位孔,所述倒角与所述抵接平面抵接。
全文数据:吸氧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供氧领域的技术方案,特别涉及一种吸氧装置。背景技术[0002]在目前市场上,吸氧装置大概可以分为头戴式、口罩式和耳麦式,但无论是哪种吸氧装置,仅能用于进行单纯的氧气输送,无法对氧气进行杀菌消毒,从而无法实现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问题。[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氧装置,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0005]其中,所述吸氧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0006]其中,所述第一外壳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插销,在所述第一外壳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并锁定所述第一外壳的位置。[0007]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吸氧件通过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出气端连接导通,所述导气管的柔韧性大于所述三通管的柔韧性。[0008]其中,所述吸氧件的外部设有插管,所述插管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插管插装于所述导气管内。[0009]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u形条,所述u形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连接,所述U形条的圆弧过渡处与所述三通管相邻布置。[0010]其中,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接导通。[0011]其中,所述吸氧装置包括有夹子,所述夹子夹持于所述输气管的外部。[0012]其中,所述吸氧件远离所述出气端的部位为球状。[0013]其中,所述气孔为多个。[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0015]由于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所以在使用时能够打开吸氧件以将功能性药丸放进容纳腔内,功能性药丸在供氧过程中将对氧气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附图说明[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17]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吸氧装置结构示意图;[0018]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吸氧件与U形条连接结构示意图;[0019]图3是图2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0020]图4是图2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0021]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应用状态示意图。[0022]附图标记如下:[0023]1、吸氧件;11、第一外壳;111、气孔;112、定位孔;113、抵接平面;12、第二外壳;121、凸台;122、通孔;123、插销;13、插管;[0024]2、U形条;3、三通管;4、导气管;5、输气管;6、供氧设备。具体实施方式[00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0026]从图1至5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吸氧装置包括:[0027]两个吸氧件1,如图1至4所示,吸氧件1包括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和插管13。[0028]所述第一外壳11上部围成中空的半球状,且其顶面设有多个气孔111,气孔111贯通第一外壳11的内外表面;而如图2和3所示,第一外壳11下部设有定位孔112和抵接平面113,定位孔112贯通第一外壳11的内外表面,抵接平面113设于第一外壳11的外表面,且抵接平面113围绕定位孔112的周缘布置。[0029]所述第二外壳12的上部围成中空的半球状,且其顶面设有多个气孔m,气孔m贯通第二外壳12的内外表面;而如图2和4所示,第二外壳12包围的空间下部设有凸台121,凸台U1的顶面设有通孔I22,通孔U2将凸台121的顶面与第二外壳12的底部贯通;再者,凸台121的侧面设有插销123,插销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外壳12包围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同,其中,插销I23端部的下表面设有三角形的倒角。[0030]如图2和4所示,所述插管13设于第二外壳丨2的下方,插管13的上端与通孔122连接导通。[0031]由于第一外壳11的顶部中央与第二外壳12的顶部中央通过点胶实现连接,使得第一外壳11能以点胶处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以左侧的吸氧件1为例,在第一外壳1丨进行逆时针转动直至与第二外壳I2拼合为球状后,第一外壳n与第二外壳12包围的空间即为容纳腔,此时插销1烈将穿过定位孔112,并通过三角形的倒角与抵接平面113抵接,以防止第一外壳11自动打开;而将插销I23往上推动后,第一外壳U便可进行顺时针转动直至与第二外壳12解除拼合,容纳腔便能够外露显现。[0032]U形条2,如图1和2所示,U形条2的左端与左侧吸氧件1的下底部连接固定,U形条2的右端与右侧吸氧件1的下底部连接固定。[0033]三通管3,如图1所示,三通管3大致呈Y字形,其上方左右两端为出气端,下方为进气端。[0034]两条导气管4,如图1和2所示,导气管4大致呈j字形,两条导气管4分别置于三通管3的左右两侧;其中,左侧吸氧件1的插管13插入至左侧导气管4的上端内,左侧导气管4的下端与左侧出气端连接导通;而右侧吸氧件1的插管13插入至右侧导气管4的上端内,右侧导气管4的下端与右侧出气端连接导通;通过此连接方式,使得吸氧件1、导气管4和三通管3连接成U形;另外,导气管4的柔靭性大于三通管3的柔軔性。[0035]输气管5,如图1和5所示因输气管较长,故图1仅显示输气管5的一部分),输气管5为一直软管,其上端与进气端连接导通,其下端用于与相关的供氧设备6连接。[0036]夹子未示出),夹子夹持于输气管5的外部中央位置,夹子的夹持位置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也可以解除夹子对输气管5的夹持,以拆除夹子。[0037]此实施例的应用过程大致如下:[0038]1、进行单纯供氧,如图1和5所示,先将输气管5的下端部与相关的供氧设备6连接导通,然后将两个吸氧件1分别插入使用者的两个鼻孔内,通过吸氧件1嵌入鼻腔内部的凹位,以实现吸氧装置的夹持固定,此时打开供氧设备6,氧气便可输进使用者的鼻腔内。[0039]2、进行消毒杀菌的供氧,其使用过程与进行单纯供氧的过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需要先将第一外壳11打开,以将功能性药丸放至容纳腔内,待功能性药丸放置完毕后,关闭第一外壳11便可进行正常使用;此时由于氧气会与功能性药丸产生接触,所以功能性药丸便可对氧气进行消毒杀菌,从而避免带病毒、带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因此实现了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需要指出,功能性药丸也可以单独具备空气净化功能,以此进行空气净化,更可以同时具备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功能,以此同时进行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0040]3、吸氧装置也并非必须与供氧设备6进行匹配使用,使用者可以单独佩戴吸氧装置此时可拆除输气管5,若此时功能性药丸具备杀菌消毒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进行杀菌消毒,若功能性药丸具备空气净化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进行空气净化,若功能性药丸同时具备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功能,吸氧装置便能对进入体内的环境空气同时进行杀菌消毒和空气净化。[0041]综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吸氧装置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0042]1.有关吸氧装置的核心结构可以概括为:包括,两个吸氧件1,两个所述吸氧件1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1设有气孔111和容纳腔,所述气孔111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1内部,所述吸氧件1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三通管3,所述三通管3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1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0043]在满足此结构后,吸氧装置可以直接用于单纯的供氧,也可以通过放置功能性药丸在容纳腔内,以对氧气进行消毒杀菌,避免带病毒、带菌的氧气送至使用者体内,以此实现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当然,容纳腔内并非限定只能放置功能性药丸,也可以放置活性炭球等进行除尘,即表面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吸氧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放置不同的部件,以此实现不同的功能。[0044]其中,吸氧装置的打开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式,可以是吸氧件1包括外壳和底座,外壳内部为容纳腔,外壳下部设有与容纳腔导通的端口,且端口内部设有内螺纹,而底座上部设有螺纹柱,螺纹柱能与端口螺纹联接,所以当端口与螺纹柱分离时,便可将功能性药丸放至容纳腔内,其中,为保证容纳腔与三通管3的导通,应将螺纹柱的顶面与底座的底面贯通。[0045]另外,吸氧装置的打开结构又可以是第一外壳n的边缘处设有凸点,第二外壳12的边缘处设有安装孔,当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拼接时,凸点将插入至安装孔内,从而实现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的拼接固定,同理,若需要加入功能性药丸,只需对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往相反方向施力,便可将两者拆离进行功能性药丸的放置。[0046]从而表明吸氧件1的核心在于能够打开放置功能性药丸,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打开,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选择。[0047]更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三通管3采用导气管4与吸氧件1实现间接连接,但是三通管3的连接方式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式,譬如可以直接将三通管3两个出气端之间的结构制成U形,以此实现三通管3与吸氧件1的直接连接导通,从而表明三通管3的作用是实现氧气的流通,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实现三通管3与吸氧件1的连接导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选择。[0048]2.有关吸氧件1的打开结构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件1包括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12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1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12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11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12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11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0049]在满足此结构后,由于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处于连接状态,所以即使将第一外壳11翻转至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依然可以连接为一整体,从而避免出现部件分离、容易丢失等情况,也提高了吸氧装置的结构紧凑性。[0050]需要指出,第一外壳11用于指代能够活动打开容纳腔的部件,第二外壳12用于指代位置相对固定的部件;譬如吸氧件1可能同时由两个外壳和一个底盘组装而成,其中一个外壳与底盘铰接,另外一个外壳与底盘连接固定,此时可活动的外壳便应认定为第一外壳11,外壳与底盘连接固定的整体便应认定为第二外壳12。[0051]另外,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的连接结构并限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式,譬如可以是第一外壳11的下部与第二外壳12的下部进行铰接翻动,也可以是第一外壳11的侧部与第二外壳12的侧部实现铰接翻动,同样能够实现吸氧件1打开以外露容纳腔。[0052]3.有关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的固定结构可以概括为:所述第一外壳11设有定位孔112,所述第二外壳12设有插销123,在所述第一外壳11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I2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123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II2内并锁定所述第一外壳U的位置。[0053]在满足此结构后,通过插销123与定位孔112的配合能够防止第一外壳11自动打开,不但能够避免容纳腔内的功能性药丸脱落,还能够避免第一外壳11自动打开扩张而堵塞鼻腔,为吸氧装置的使用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0054]需要指出,在上述实施例中,插销123通过三角形的倒角与抵接平面II3配合实现锁定,但插销123与定位孔112的锁定方式并不仅限于此;譬如定位孔112为单纯的盲孔,插销123可以是一个凸出的圆柱,在插销U3插入定位孔II2后,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摩擦力,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I2的固定。[0055]4.有关吸氧件1与三通管3的连接方式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装置坯包括导气管4,所述吸氧件1通过所述导气管4与所述出气端连接导通,所述导气管4的柔韧性大于所述三通管3的柔韧性。[0056]在满足此结构后,由于导气管4与三通管3制成了不同的柔韧性,通过降低三通管3的柔韧性,导致三通管3的刚性增强,从而使得三通管3不容易折弯变形,以确保氧气供给的通畅,而通过提高导气管4的柔韧性,可以使得导气管4更容易进行弹性形变,以提高吸氧件1对使用者鼻腔的夹持效果。[0057]5.有关吸氧件1与导气管4的连接结构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件1的外部设有插管13,所述插管13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插管13插装于所述导气管4内。[0058]在满足此结构后,只需将插管13插入导气管4内,便能够实现吸氧件1与导气管4的联接固定,安装过程简单便捷,可以不进行粘胶粘合等操作,大大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0059]6.有关U形条2的设置方式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U形条2,所述U形条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1连接,所述U形条2的圆弧过渡处与所述三通管3相邻布置。[0060]在满足此结构后,若鼻腔对两个吸氧件1施加向外的推力,U形条2的两端将会向外移动,但由于U形条2具备恢复弹性形变的趋势,从而会对两个吸氧件1施加向内的推力,从而保证吸氧件1能够对鼻腔进行稳固的夹持。[0061]7.有关输气管5的连接方式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有输气管5,所述输气管5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接导通。[0062]在满足此结构后,吸氧装置将自带输气管5,从而适用于没有提供输气管5的应用场镜,大大提高了吸氧装置的适用范围。[0063]8.有关夹子的设置方式可以概括为:所述吸氧装置包括有夹子,所述夹子夹持于所述输气管5的外部。[0064]在增设夹子后,可以使用夹子将输气管5夹持于使用者的衣物上,首先,此方式能够减轻吸氧装置产生的负重,减轻吸氧件1因受力下坠的幅度,其次,此方式也能避免输气管5出现缠绕和妨碍使用者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006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件1远离所述出气端的部位为球状。[0066]由于鼻腔内部存在内凹的空间,所以在满足上述结构后,吸氧件1的球状部位能够嵌入鼻腔的内凹空间外,从而防止吸氧件1自动脱离,即能够使得吸氧件1对鼻腔进行更好的夹持。[0067]而且由于此时吸氧件1已经置于使用者的鼻腔内,所以氧气能够直接输送至使用者的鼻腔内部,避免氧气流失,大大提高了吸氧装置的供氧效率,为使用者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0068]1〇•有关气孔111的数量可以概括为:所述气孔111为多个。[0069]由于鼻腔内部容易产生各种粘液,若单独设置一个气孔111便容易出现堵塞现象,不但导致吸氧装置无法正常使用,更有可能危及使用者的生命安全;而多个气孔111同时堵塞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所以满足上述结构后,将能保证吸氧装置的持续供氧,为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0070]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氧件,两个所述吸氧件相对布置,所述吸氧件设有气孔和容纳腔,所述气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容纳腔置于所述吸氧件内部,所述吸氧件能够打开以外露所述容纳腔;以及_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个所述出气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的所述容纳腔连接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部位为转动中心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外壳能够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第一外壳还能够翻转至所述容纳腔处于外露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外壳设有插销,在所述第一外壳翻转至与所述第二外壳共同包围所述容纳腔时,所述插销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并锁定所述第一外壳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吸氧件通过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出气端连接导通,所述导气管的柔韧性大于所述三通管的柔韧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件的外部设有插管,所述插管与所述容纳腔导通,所述插管插装于所述导气管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U形条,所述U形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吸氧件连接,所述U形条的圆弧过渡处与所述三通管相邻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接导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装置包括有夹子,所述夹子夹持于所述输气管的外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件远离所述出气端的部位为球状。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为多个。
百度查询: 成都陆玖军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吸氧装置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