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可行驶模式下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一种可行驶模式下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通过整车控制器来判断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是否在可行驶模式下,通过座椅压力传感器来判读驾驶员是否离开,通过驾驶室内部蜂鸣器进行声觉提醒,通过闪光继电器及左右转向控制继电器来控制车辆自身外部危险警告灯进行光觉提醒。本设计不仅电路结构设计合理、报警范围全面,而且安全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主权项:1.一种可行驶模式下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座车辆报警系统包括:车辆供电电源1、整车控制器2、车辆钥匙模块3和座椅压力开关4、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和闪光器8,所述车辆供电电源1的负极依次串接座椅压力开关4、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控制线圈后与车辆钥匙模块3的ON档相连接,所述车辆钥匙模块3的ON档依次串接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控制线圈与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后与整车控制器2的车辆可行驶模式使能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车辆供电电源1的正极依次串接闪光器电源保险7、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常开触点后与闪光器8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闪光器8的负极接线端与车辆供电电源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闪光器8的输出电源正极依次串接右转向灯继电器9的常开触点和右转向灯组13后与车辆供电电源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闪光器8的正极输出端依次串接左转向灯继电器10的常开触点、左转向灯组12后与车辆供电电源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车辆供电电源1的正极依次串接闪光器电源保险7、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常开触点后,再串接相并联的右转向灯继电器9的控制线圈、左转向灯继电器10的控制线圈和蜂鸣器11后与车辆供电电源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座椅压力开关4安装于驾驶员座椅坐垫面料与海绵之间,座椅压力开关4为包覆柔性覆膜的常开型开关传感器;所述座椅压力开关4上方压力小于设定压力时,开关处于分开状态,当座椅压力开关4上方的压力大于设定压力时,开关闭合;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当整车控制器2判断车辆处于可行驶模式时启动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整车控制器2输出低电平信号到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常闭触点,车辆钥匙模块3的ON档接通输出高电平信号;可行驶模式由整车控制器2判定,分为两种情况:a、对于有蠕行功能的车辆,车辆钥匙被拧至ON档,车辆静止状态时整车控制器2判断系统无故障后控制车辆高压上电完成,即可判定车辆进入可行驶模式,在此模式情况下车辆挂上前进挡或倒挡,松开刹车后车辆就可以行驶;b、对于无蠕行功能的车辆,车辆钥匙被拧至ON档,车辆静止状态时整车控制器2判断系统无故障后控制车辆高压上电完成后如果测试检测到车辆处于前进挡或倒挡时,即可判定车辆进入可行驶模式,在此模式情况下,松开刹车踩油门踏板车辆就可以行驶;判定车辆处于可行驶模式,整车控制器2发出可行驶模式使能信号即低电平信号,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判定不处于可行驶模式,整车控制器2发出可行驶模式禁用信号即高电平信号,此时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不工作;步骤二:当驾驶员坐在座椅上时,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4闭合,使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控制线圈的通电,此时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吸合,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断开,此时控制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控制线圈不通电,控制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蜂鸣器11、左转向灯组12、右转向灯组13不工作;步骤三:当驾驶员离开座椅时,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4断开,整车控制器2判断车辆处于可行驶模式下输出低电平信号,车辆钥匙模块3的ON档接通输出高电平信号,此时使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控制线圈断电,驾驶员座椅压力开关控制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闭合,使控制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控制线圈通电,控制闪光器电源控制继电器6的常开触点处于闭合,此时,蜂鸣器11通电发出“车辆处于可行驶模式,请勿离开”语音提示,右转向灯继电器9和左转向灯继电器10的控制线圈通电,右转向灯继电器9和左转向灯继电器10的常开触点闭合,闪光器8通电后闪光器8的输出电源正极发出“通-断-通……断-通-断”的电压信号控制左转向灯组12和右转向灯组13实现“亮-暗-亮……暗-亮-暗”的闪烁变化,向外界发出警示。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可行驶模式下驾驶员离座车辆报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